文章提到了三類最受內地居民歡迎的香港險種,指出其獨特的優勢是香港保險的吸引力所在,並且認為內地居民購買香港保險的一個重要原因是進行資產的的全球化配置。以下是其文章,敬請閱讀:
最近,內地居民蜂擁來港認購保險成為媒體連續報道的熱點新聞。繼2015年創下316億元港幣新增保費及佔香港個人業務新增保費24%的兩項新紀錄後,今年上半年,內地客戶新單保費就高達301億元港幣,在全港新增保費的佔比升至36.9%,大有再創年度新高之態勢。
香港的保單對內地客戶如此之吸引,其主要原因是部分保險產品相對內地而言有比較優勢,滿足了內地客戶日益多元的保險需求。據筆者的調研,近年來內地客戶熱中認購的保險產品主要有以下三種。
一是長期儲蓄保障品種
此為外資保險公司的主打產品,多冠以「儲蓄計劃」的名稱,用內地保險術語來表述,其本質是生死兩全的分紅保險。
其優點表現在:可投保的期限長,最長可從嬰兒出生15天保至百歲;可投保的金額大,上億元港幣的保單並不罕見;與內地相似險種比,免賠責任少,支取保險金較靈活。
但最大的亮點是,其非保證分紅部分所用的演示年複利普遍高達6%以上,置於較長的保險期限下,精算出相當可觀的預測分紅回報,引致內地客戶對其趨之若鶩。
二是中短期儲蓄保障品種
此為中資保險公司的旗艦品種,絕大多數通過銀行管道銷售,其本質也是生死兩全保險,但保障成分非常少,而且保單回報是固定的,沒有額外分紅,期限一般為3年至6年,年回報率為3%至4.5%不等。
部分代銷銀行還提供保費融資,在目前低息環境下,加上槓桿的回報率可高達7%以上。
如此的保單性質和回報水平,跟內地近年熱銷的高現值萬能險和費率改革後的普通型險種非常相似,在內地利率下行和資產荒的背景下,客戶南下香港追逐他們所熟悉的此類保單就不足為奇了。
三是重大疾病保險
此類熱銷的品種多來自外資保險公司,其相對內地同款險種的優勢在於:
一是保障範圍寬,承保的重疾一般在100種上下,而且包含部分早期重疾,比內地普遍只保晚期的同樣險種,突顯人性化的實用效果;
二是保障程度高,可以對符合保單條件的同時,罹患或數次複發的重疾給予保險金額的多倍賠償;
三是就醫的地域廣,可在香港和國外的醫院就診自然不在話下,內地的三甲醫院的診斷證明也可以作為賠付依據,這對經常出境的內地高凈值人士是個便利;
四是大多數香港的重疾險含有儲蓄分紅性質,如果在保險期限內沒有出險,期滿可以有現金價值回贈;
五是綜合了以上保險責任後,香港重疾險保費還比內地承保責任少的相似品種要便宜。網路上有不少人曬出中港兩地重疾險保單實例,都是香港的保費為低。
資產全球多元配置
內地客戶來港買保險的另一個重要驅動因素是將資產全球多元配置,分散投資風險。
香港保險公司的資產配置主要是在香港和全球,這樣正好滿足主要持有內地資產的客戶分散配置的需求。
尤其是2014年開始,人民幣對美元和港幣由升值轉為貶值,內地人買香港保險的匯率風險降低,保費增長明顯加快。
儘管近期勢頭良好,但中長期來看也有隱憂。
一方面,近幾年全球出現了超低利率甚至是負利率的現象,對以固定收益投資為主的保險資金運用回報構成了不小的壓力,一旦長期儲蓄產品的非保證分紅達不到演示時的預期收益率,將直接影響客戶的信心。
另一方面,對愈演愈烈的保費資金外流,中國保監會也發出關於內地居民赴港購買保險的風險提示,同時加強對非法銷售境外保險產品行為的監管,外匯管理方面也收緊了跨境保費支付的政策。
香港作為中國最大的國際金融中心,是有著豐富內涵的,不僅是最大的人民幣離岸中心、最大的股票和債券離岸市場和最大的離岸銀行融資中心,也理應成為中國最大離岸保險市場。
有別於熱錢流出,內地客戶轉到香港買保險的資金是「保命錢」和「養老錢」,在出現賠付責任或保險期滿後,經過保值增值後的賠付金或給付金還會迴流內地,這種保險資金的跨境雙向流動對中港兩地都是利大於弊的。
因此,香港保險業應抓住難得的發展機遇,加快產品的研發創新,提高保險代理人的水平和服務質素,加強保險營銷的監管,特別是對銷售誤導的監管,加緊與內地監管部門的溝通,為中港兩地保險市場的互動和行業的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