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業界預測,比「保險通」能夠更先落地的將會是粵港澳大灣區保險綜合服務中心。由於政策原因,內地居民前往香港需要辦理港澳通行證、香港簽注等一系列的出入境手續,這些手續雖然並不複雜,但卻給很多有意赴港購買保險的客戶製造了極大的心理距離,讓不少人覺得從內地前往香港投保又遠又麻煩。
如今,乘大灣區建設全面實施的東風,香港保險業監管局便提議容許香港的保險公司在大灣區設立綜合服務中心,用以處理理賠、保全等保單服務,還可提供健康管理甚至是保費續繳等服務,能夠降低內地客戶因以往續繳保費不便而導致斷供等現象的發生,從而能為已購買香港保險的消費者提供更貼心、更周全的服務。
據統計,2018年粵港澳三地保險保費收入約1,160億美元,約佔全國總額的四分之一,大灣區內的保險深度和保險密度都要領先於其他地區。
因此,市場上的確存在相當龐大的需求,需要業界進一步提升給大灣區客戶提供售後服務的能力。倘若這類綜合服務中心能夠建成,無疑能夠縮小消費者的赴港購買保險的心理距離,可進一步推動香港保險業的發展。不過需要留意的是,要購買香港保險,仍要遵守在香港境內簽署有關投保申請書的監管規定,客戶赴港投保的流程不變。
筆者認為,一些在內地擁有龐大網點的香港保險公司,例如中國人壽(海外)、太平人壽(香港)等,在設立大灣區綜合服務中心方面有得天獨厚的優勢。藉助內地數量眾多的網點機構,稍加改造和培訓就能升級成一個個成熟的港險服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