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很多已經在香港這邊成家立業的小夥伴們來說,父母應該都是香港的「常客」。
不過,他們來香港可不是為了享受生活(想想也知道沒可能),而是為了——幫忙帶娃。
帶娃的辛苦,誰體驗過誰知道……所以,很多港漂小夥伴都非常擔心父母的身體健康狀況。
父母如果在內地,生病了,好歹還有社會醫保托底。但是在香港生活的父母,如果沒有購買商業保險,幾乎相當於是一點保障都沒有,一旦生病住院就是一筆不小的開支。
而這筆錢,我們總不能讓父母付吧……
所以,不少港漂小夥伴都在為父母的保險而發愁。
今天正好趕上母親節,我們就來詳細聊一下這個話題。
01、公立醫院太久,私家醫院太貴
香港是公立醫院(公營)和私家醫院(私營)相結合的醫療體系。
公立醫院對於持有香港身份證的居民幾乎屬於「免費」,但醫療資源非常緊缺,排隊時間很久。
醫院會按照病人的病情嚴重程度實施「分流制度」,病危的病人會優先得到處理,但「不會立即危及生命」的疾病可能就需要等候數年……
根據香港醫管局公布的最新統計數據(截至2019年3月31日),香港部分地區公立醫院專科門診的「穩定新症」輪候時間非常長,比如,港島西的骨科輪候最長為181個星期,九龍東的眼科輪候時間最長為158個星期(均超過3年)……
與公立醫院相比,私家醫院醫療資源相對充足,不太用排隊,但是治療費用非常昂貴。
還記得兩年前我因為出差吃壞肚子,在銅鑼灣的聖保祿醫院住了一天,住的是最便宜的普通房(672港幣/每天),沒動任何手術,就做了個細菌檢查,開了點葯,就花了將近9,000港幣……
如果我住的是更高級一點的「半私家房」(帶公共浴室的1~2人間)或者「私家房」(帶獨立浴室的單人間),除了房費和膳食費會翻一到兩倍,其他的費用(醫生巡房費用、手術費用、ICU病房費、雜項開支等)也會一併提升非常多。
有的醫院還有「豪華套房」,比如仁安醫院就有1,000呎的「總理套房II」,配有客廳、飯廳、豪華浴室、豪華水力按摩池和訪客洗手間,每日房租4.5萬港幣。
放個圖片讓大家來感受下~
02、父母想去公立醫院?你得先拿「永居」
雖然香港的公立醫院需要排隊時間很久,但公立醫院也有一些不得不說的優點。
首先,香港公立醫院對持有香港身份證的居民收費非常便宜,幾乎相當於「免費」。
公立醫院對於香港居民的收費
大家千萬不要以為公立醫院收費便宜,治療水平就不行。香港公立醫院的設備都非常先進、齊全,有時候可是能接診私家醫院都搞不定的疑難病患的。
如果沒有香港身份證,到香港公立醫院看病可是一點都不便宜:
公立醫院對於非香港居民的收費
其次,雖然公立醫院對於「非緊急個案」的排隊時間很久,但是對於非常緊急、突發的病情,選擇到公立醫院治療也完全不會耽誤。
因此,在香港,罹患一些突發性的疾病(如高危的心梗、腦梗等),公立醫院完全可以解決,不太需要用到私家醫院。
再次,公立醫療系統對公民的醫療保障是不區分身體狀況的。
也就是說,如果有些父母身體已經存在一些問題,沒法投保商業保險了,那麼公立醫療系統可能就是唯一的「救命稻草」了(相當於可以「帶病投保」)。
當然,想要「享受」這些公立醫院的「福利」,有一個大前提,那就是——父母一定要有香港身份證。
對於已經轉了「永居」的港漂小夥伴,父母如果已經60歲以上,也是可以辦受養人身份的(作為大家對香港長期納稅和經濟消費貢獻的獎勵)。
父母拿了受養人身份,就相當於有香港身份證了,在香港看病的基礎需求就已經解決了。
03、給父母的保險產品,怎麼選?
給父母購買商業保險其實是一件比較困難的事情。
到了父母這個年紀,身體絕大多數都有些「小毛病」,很容易被拒保、除外(即某個部位不受保)或加費(即保費高於健康的投保人)。
所以,對父母而言,保險不是「想買就能買」。
如果父母身體狀況較好,能通過保險公司的「健康核保」,那麼主要有以下幾種類型的健康保險可供選擇。
1、醫療險
醫療險是以被保險人在住院過程中產生的實際醫療費用為賠償基礎的保險產品。
醫療險每年繳納保費一次,保障期為一年,保費會隨被保險人年齡的增長而不斷增加;如果投保人停止繳納保費,保障也隨即停止。無論被保險人在保障期內是否進行過醫療索賠,投保人所繳納的保費並不予以退還,因此醫療險通常被稱為「消費型保險」。
在香港,主要有三種形態的醫療險,第一種是「基礎醫療險」,第二種是「升級醫療險」,第三種是「高保額醫療險」(也俗稱「高端醫療險」)。香港政府近期主推的可以抵稅的「自願醫保計劃」 (Voluntary Health Insurance Scheme,簡稱「VHIS」)也已經涵蓋了這三種形態的醫療險(雖然目前提供第三種形態的公司還不多)。
香港的醫療險絕大多數都是終身保證續保的,即投保了以後保險公司就不會因為任何原因而不給續保,但是保險公司後續會根據醫療通脹水平統一上調產品的費率。
1. 基礎醫療險
「基礎醫療險」是類似於「自願醫保」標準計劃的醫療險,沒有自付額(也稱為墊底費或免賠額,即賠償最初的一定金額需要投保人自己承擔,超過的部分保險公司才負責賠償),每項醫療責任有一個比較低的賠償限額,可以提供最基本的就醫保障,足夠在香港私家醫院住6至8人一間的普通病房,以及進行一些花費不算太高的治療和手術。
「自願醫保計劃」標準計劃的保障內容
「基礎醫療險」的保費也是很便宜的,50歲投保人每年保費5,000港幣左右,60歲投保人每年保費8,000元左右,大部分的港漂家庭都能夠承受。
但是,由於「基礎醫療險」賠償限額很低,在癌症這類需要花費大量金錢治療的疾病面前,這種醫療險幾乎派不上什麼用場。
推薦人群:希望在香港私家醫院可以獲得基礎醫療保障的父母(無論是否已經取得香港身份證)
選擇要點:
「自願醫保」的標準計劃應該是最佳選擇(因為價格便宜透明,在政府自願醫保官網可以直接比價,而且給父母投保也可以給我們自己抵稅);
不是所有公司都開放給內地居民購買(只有少數公司可以,父母如果已有香港身份證則不受限制),需要提前諮詢清楚;
除「自願醫保」標準計劃外,香港各大保險公司都有類似的基礎醫療險銷售,只是不能抵稅。
2. 升級醫療險
「升級醫療險」的形態與「基礎醫療險」類似,沒有自付額,但每項醫療責任的賠償限額比「基礎醫療險」高,因此可以滿足大家對半私家房、私家房的住院需求(「基礎醫療險」一般情況下只夠住普通房)。
「升級醫療險」最重要的特點,就是包含有「額外醫療保障」(Supplement Major Medical,簡稱「SMM」)責任,即住院實際花費超出醫療險理賠限額的部分,SMM還可以額外提供一定比例的報銷(如報銷超出部分的80%)。
當然,添加SMM這項責任是要花不少錢的,幾乎相當於保費增加一倍。但SMM的效果確實不錯,可以大幅提升醫療險最後能報銷的比例(用過的都說好)。
推薦人群:希望在香港私家醫院住上半私家房或私家房、獲得較充足醫療保障的父母
選擇要點:
判斷一個醫療險產品是否為「升級醫療險」,關鍵看有沒有SMM責任可選;
「自願醫保」的靈活計劃大多屬於這種類型的產品,政府的自願醫保官網可以直接查詢,各家公司也都有類似的計劃;
「升級醫療險」在投保時會有房型選擇(普通房、半私家房、私家房),房型越好,保費越貴;
住院的時候,一定要按照當時購買的房型去住,如果買的是普通房版本,實際住院卻住了半私家房或私家房,那麼實際的報銷比例是很低的(敲黑板!!)
3. 高保額醫療險
「高保額醫療險」(也俗稱「高端醫療險」)是一種專門針對大病的醫療保險計劃,這種醫療險最大的特點就是有自付額(通常有若干種自付額選項,如0、2.5萬和5萬港幣),投保人需要自行支付自付額以下的費用,而超過自付額的部分幾乎可以由保險公司全額報銷。
由於這類產品在設計時添加了自付額的設定,可以有效過濾掉一些小額理賠,從而降低產品本身的保費(自付額越高,保費越便宜)。
同時,這類產品的賠償限額非常高,通常能到幾千萬港幣的水平,能夠給癌症等治療費用高、持續時間長的病症提供有效的保障。
推薦人群:有能力自己承擔一般的住院費用(通常幾萬塊)、希望在癌症治療方面獲得充足保障的父母
選擇要點:
判斷一個醫療險產品是否為「高保額醫療險」,關鍵看產品有沒有「自付額」(也稱為「墊底費」);
「自願醫保」的靈活計劃中有部分公司已經推出了「高保額醫療險」,但目前仍較少(截至今天只有兩家),大家可以到政府的自願醫保官網查詢;
不建議選擇0自付額的版本,因為價格較貴,且產品成本中包含了公司較多的小額案件處理費用;
「高保額醫療險」大多在香港只能住半私家房,住院時一定不要選錯房型,否則賠償會打折扣。
2、重疾險
重疾險是以被保險人罹患合同約定的特定重大疾病為保險金給付條件的保險。
重疾險與醫療險最大的區別為,重疾險是一種「確診即賠」的保險,而醫療險是一種「實報實銷」的保險。重疾險的保額在投保時確定,後續不可更改,投保人所要繳納的保費基於保額進行確定,所投保的保額越高,保費越貴。
香港保險市場上目前最常見的重疾險形態是保障終身的、包含身故賠償責任的分紅型重疾險,很多產品還包含癌症多次賠付等功能,只要被保險人處於患癌狀態,每3年可以多賠一次,很實用。
對於父母而言,由於他們已經進入了重疾的高發年齡段,保費相對較貴,通常所交的總保費與保額相當(總保費=年繳保費×繳費期)。
所以,給父母購買重疾險,看上去並不那麼划算。尤其是對於56歲以上的父母,大部分產品已經無法選擇25年繳費期(比如只能選擇10年繳費),也就無法通過拉長繳費期來博取在繳費期內出險的概率(有關於繳費期的選擇,可參見我之前寫的:重疾險的繳費期如何選擇?這六個方面值得好好考量)。
畢竟重疾險一旦在繳費期內發生理賠,合約期內剩餘的保費就不用再交。
因此,對於56歲以上的父母,我個人並不推薦為他們購買重疾險。
但對於55歲或以下的父母,購買重疾險還是有一定意義的。
首先就是,在繳費期結束前,我們累計所交的保費是要遠小於保額的,可以為父母換得一部分重疾保額槓桿。
其次就是,假如父母在繳費期結束後仍未罹患重疾(這應該算是一種我們期待的完美結局),父母仍可以在身故時為我們留下一筆總金額等於「保額+分紅」的身故理賠金,相當於是我們拿保費的利息為父母換了二、三十年的保障。
推薦人群:希望在重病(如癌症、心臟病、中風等)方面獲得較高額保障、同時希望保費有一定儲蓄功能的父母
選擇要點:
對於56歲以上的父母,並不推薦購買重疾險;
如果父母身體狀況不錯,且年齡不超過55歲,則可以考慮購買重疾險,同時建議選最長的繳費期(通常25年);
投保時一定要做好健康情況的如實告知!如有遺漏,理賠時容易發生糾紛。
3、防癌險
防癌險是僅僅針對癌症治療費用進行實報實銷的醫療保險。
防癌險與醫療險和重疾險的最大區別為:因為不涉及癌症以外疾病的理賠,因此對於被保險人的健康狀況要求比較寬鬆,很多有三高、心腦血管疾病、慢性病的父母,仍可以投保。
而且防癌險的保費水平明顯較一般的醫療險便宜很多,比如某終身賠償限額300萬港幣的防癌險,50歲男性投保人的保費只要3,000港幣左右,到60歲也只要7,000港幣,絕大多數家庭都可以承擔(女性投保人的保費較男性略貴)。
人類主要有三大高發危疾——癌症、心臟病和中風,佔據了所有重大疾病發病率的90%以上。
心臟病和中風,由於事態危急,可以直接到公立醫院就診,不會耽誤病情。
癌症則可以在防癌險的幫助下,讓父母在舒適的私家醫院接受更好的治療。
所以,對於港漂的父母來說,防癌險是我覺得非常合適、值得購買的一類保險產品。
如果父母已經拿到了受養人身份,可以到香港公立醫院看病了,那麼防癌險可以說是填補了父母最最需要的保障。
推薦人群:身體存在一定問題(如三高、心腦血管疾病、慢性病等)、希望用較少保費在癌症治療方面獲得較高額保障的父母
選擇要點:
防癌險並不是香港各家公司都有,需要仔細挑選;
部分公司有同時針對三大高發危疾的醫療險,但通常對健康核保的要求比較高,且保費較貴;
防癌險也會根據房型、賠償限額有不同的版本設置,大家可以根據自己的經濟狀況與實際需求選擇合適的計劃。
04、可以給父母買內地的保險產品嗎?
大部分的父母都在內地都有醫保,實際上是可以直接到深圳就醫的。
目前,深圳有80多家醫院可以直接刷全國各個省份的醫保卡。
「異地就醫」的步驟略複雜,需要患者的家屬在患者出院之前回到患者參保所在地社保部門辦理異地就醫手續(詳見下圖,資料來源「壹深圳」)。
但無論如何,在港父母回深圳就醫,也算是一條「求生之路」了。
那麼,有沒有內地的保險可以給父母購買呢?答案是有的。
內地有比較實惠的「百萬醫療險」和「百萬防癌險」,父母這個年紀購買,如果有社保(且社保可以用來報銷),每年保費大概在2000元~3000元人民幣左右,可以保障父母在內地二甲以上醫院產生的社保報銷以外的住院治療費用,對於一些不太緊急的病症(比如癌症切除手術),還是有很高的購買意義的。
不差錢的小夥伴,其實可以長期給父母購買這種保險,畢竟來香港帶娃的父母,每三個月就要回家一趟,這種保險還是能派上用場的。
05、應該從哪裡購買保險?
總體來說,給父母購買的健康險(包括上面所說的醫療險、重疾險、防癌險等)算是保險產品中比較複雜的一類產品,不僅僅是因為涉及的賠償責任、理賠計算規則等都較為複雜,更因為健康險是一種使用比較高頻的保險,在理賠時需要牽扯的精力較多。
因此,買健康險絕對不僅僅是對比價格,還需要考慮公司的醫療服務網路、理賠服務是否完善,網上自助理賠服務系統是否便捷,保險顧問提供的服務支援是否可靠等。
如果選擇在線上直接投保(比如自願醫保計劃),那麼通常保險公司會給予一定的保費折扣,這時我們一定要留心這家公司是否有比較便捷的網上自助理賠服務系統,否則就可能會因為沒有保險顧問的服務而在理賠的時候遇到困難。
如果選擇從線下投保,那麼對於港漂而言,選擇一個自己比較熟悉的、會長久留在保險行業的保險顧問,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健康險一旦投保,大概率會跟隨我們和父母一輩子,所以選擇一個靠譜的保險顧問會讓未來的理賠(當然,希望誰都不要理賠)省心很多。
06、最後想要說的
一口氣寫了這麼多,相信各位港漂小夥伴對於如何給父母買保險已經心中有數了。
很多朋友可能會覺得,給父母買保險價格有點高,不太合適,不如就不買了。
但如果父母在香港一點保障都沒有,假如真的生病(請原諒我做這種最壞的假設),在香港的治療開銷還是要我們自己承擔。
很多人應該都對去年朋友圈裡瘋傳的那篇《流感下的北京中年》記憶猶新。
「父母一場病,掏空一個中產家庭」,絕對不是說著玩玩。
所以,給父母買保險,站在一個理性的角度去看,倒不如說是給我們自己買保險。
除了買保險以外,督促父母及時去檢查身體也很重要。
很多退休的父母,好幾年都不做一次身體檢查,實際上潛在的風險很高。
要知道,大部分疾病想要發展到很嚴重的程度(比如癌症),都需要經過若干年的時間。
其實這些風險,完全可以通過身體檢查(包括腸胃鏡等)避規掉。
父母這代人,有時候怕給我們增添負擔,明明身體不舒服了也忍著不說(比如經常頭暈,經常腸胃難受,經常心臟不舒服……)。
大部分時候父母就這麼一直拖著,最後拖不了了,去醫院檢查時就發現是XX晚期……(吐血)
所以,作為子女,一定要時刻提醒自己「固執」的父母。
「爸媽,你們如果哪裡有不舒服,趕緊跟我們說!」
最後的最後,還是想說:對自己的父母好一些。
尤其是對這些來香港幫我們帶娃的父母。
因為他們真的為我們付出了太多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