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假期,內地人去香港旅遊除了購買奢侈品,香港保險產品也成熱搶對象。香港保險業監理處公布的數據顯示,2015年前三季度內地訪客到香港新買的保單費總額達211億港元。5年來這一數字激增近6倍。
去香港買保險,誰都知道一旦發生糾紛,還得去香港打官司,這樣麻煩的事情居然還擋不住內地人的腳步。有關部門統計,內地保險業每年新簽約保費增長率在10%左右,而內地居民赴香港新簽約投保保費每年以50%左右的速度遞增。
相對於內地,香港保費較低、保額較高。內地人購買香港保險多為重疾險產品,相比同類產品而言,保費比內地便宜20%以上,保障的重大疾病有60多種,加上輕症有上百種,而內地的保障通常只有40多種病況,很多還沒有輕症保障。發生理賠時,香港保險只需要聯繫代理人,將有關理賠證明資料快遞給代理人,如果事情不複雜,3天至4天就可以拿到理賠款,一般是用支票的方式支付給客戶。從保險的實際好處與便利而言,內地保險業毫無優勢。
再回到重疾險產品的前期服務上,香港還有世界領先的醫療條件作為後盾,尤其是對於女性,在乳腺、子宮的保養等方面的醫療水平更是值得前往香港醫治。
從保險利益原則上,在香港,保單被認為保單持有人的資產。這份資產在海外置業與移民時都能計入資產核算數據之一。而內地保單僅僅維護被保險人的利益。香港保險能作為海外理財投資項目,內地保險立馬OUT。
有人擔心保險理賠發生糾紛,去香港打官司多麻煩。從法律上做個比較。香港實行的是普通法,即案例法。香港保險索賠投訴局制定一項針對保險人行為的自律法規。這個自律措施非常便民,許多爭執問題不需要經過法庭就能得到解決。隨著內地人購買香港保險猛增,2013年5月1日起,香港保險索償投訴局開始受理內地居民的保險索賠,處理程序是免費的,也享受香港居民不需要去法庭的便利。在內地,我們的保險法1995年頒布,2002年修正;相比於香港的案例法,內地的保險法採用民法原則,也就是說每個案例都是通過對民法的原則加以推導而決定。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大量國際保險公司湧現在中國,同時中國的保險公司也在走向國際舞台,這要求中國的保險法隨之做出與之適應的調整。所以說,真正到了打官司這一步,就算在內地也不是簡單的事情。
這樣一比拼,香港保險當然吃香了。早在2014年,國務院發布《關於加快發展現代保險服務業的若干意見》,從頂層規划了保險行業轉型升級的新藍圖,第一次提出了「保險是現代經濟的重要產業和風險管理的基本手段,是社會文明水平、經濟發達程度、社會治理能力的重要標誌」。這份綱領性文件,無疑是保險業改革發展的最大政策紅利。保險具有經濟補償、資金融通和社會管理功能。而這些年打飛的去香港熱買保險的消費新趨勢,正在傳遞出另一個迫切的聲音:我們需要一個金融體系和社會保障體系更加完善的社會環境,我們需要一份更好的保險,來保障我們共同建設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