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如今內地遊客去香港,消費清單上除了掃貨之外,又添了打疫苗、買保險這樣的選項。雖說赴港買保險這一話題是在最近幾年火起來,但事實上,這波操作已經有十幾年歷史了。
香港保監局自2005年就已經開始披露內地訪客赴港買保險的相關數據。在2006年,內地訪客貢獻的保費還只有28億港元,僅佔香港個人保險業務的5.3%;十年之後,內地訪客貢獻的保費已達到727億港元,貢獻了當年40.6%的新增保費。
據香港保監局最新公布的數據,2018年一季度,重疾險最受內地訪客青睞,新增保單數佔比達58.7%。這與兩地重疾險的差異不無關係,與內地重疾險相比,香港重疾險為美元保單,具有一定抗通脹能力,同時大多數重疾險有分紅增額。
不過,受監管趨嚴和外匯限額等因素影響,在2017年,內地訪客的保費貢獻率連續八年增長後首次回落。作為世界著名的自由港,香港向全球客戶敞開包括保險業在內的金融服務,而兩地監管部門將其納入監管範疇要回溯到1999年。
雖說內地居民赴港買保險的熱潮在2016年達到高峰後回落,但內地仍是香港保險的重要市場。而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也將進一步促進兩地保險業的競爭與融合。
不過,在此之外,香港保險業本身的實力、以及兩地在保險業上的差距似乎更值得關注。保險業作為香港的經濟支柱之一,已形成規範化、特色化、多元化、國際化的保險體系。2017年,香港保險的毛保費總額達4896億港元,同比增長8.4%。
衡量保險業的發展程度,一般用保險密度和保險深度這兩項指標。保險密度是按當地人口計算的人均保費,反映該地國民參與保險的程度;保險深度是指當地保費收入占當地國內生產總值的份額,可以反映當地保險業在整個國民收入經濟中的地位。
根據瑞士再保險公司Sigma的報告,2017年香港地區的保險密度高達8313美元/人,在全球排第二,亞洲排名第一;保險深度約為17.94%,在亞洲排名第二。而同一年,中國內地的保險密度為384美元/人,保險深度為4.57%。
除了發展程度上的差異,香港保險的從業主體也與內地大不相同。香港匯聚了全亞洲最多的保險公司,全球排名前20位的再保險公司都在香港設立了業務機構。在龐大的市場規模下,香港保險業的競爭十分激烈,目前香港共有160家保險公司參與市場競爭,外資公司的表現尤其突出。
以上資料轉載於內地某官方媒體,記錄的也較真實,說明香港保險在內地人士看來,還是非常不錯的,要不然也不會有那麼多人赴港投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