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生說:「兩個月後再見」,就是好消息?
「那便兩個月後再見吧!」這是好消息,惟有在病情穩定、藥物有效的情況下,醫生才會把每月覆診改為每兩月覆診。
一心以為病人會欣然接受時,卻見他一臉無奈,醫生便加以解釋並說笑道:「你不用挂念我,只因病情良好才改兩個月覆診,可以減少你的麻煩,又可以節省診金,是好事!」
這時,病人才尷尬地說:「不好意思,你說的也明白,只是我不夠錢付兩個月藥費。」病人苦衷,醫生明白不過,只是從未聽他提及經濟問題,單憑他外表衣冠而假設經濟穩健確是醫生的錯,便急忙道歉:「不好意思,一個月覆診無問題,你決定吧!」
針對ALK基因突變的標靶治療藥費,大約每月五萬元。香港平均個人收入約每月一萬五千元,而家庭整體收入近三萬元,即是說普通家庭就算不吃不住,也未能應付高昂藥費。不少病人靠積蓄,甚至借貸,才能應付。
現時,政府只把資助供應給安全網下的病人,可惜這標準上限極低,大部分中產階級擁有小房子的,便不合資格,他們唯一出路是用上十個月藥物後,可以申請藥廠所支持的免費用藥方案,換句說話,病人要花上五十萬元,才得到免費藥物,積蓄也可能因此一鋪清袋。
明白政府小心理財,但守護市民健康也是政府責任,不應因為藥物昂貴而逃避面對,很容易便把責任放在幾位醫療行政人員手裡,讓他們千方百計說藥物未夠完美,故不用資助,多花幾億元把資助條件放鬆,便已有千百位癌症病人受惠。
癌症以往是不治之症,隨著新葯和新療法推出,部分癌症漸成可控制的慢性病。但昂貴的藥費成為癌症病人的終身負擔,有家境小康的病人患罕見血癌,耗盡家財買葯避免病情惡化,甚至動用原本留給兒子升學的積蓄,最後與妻子終日因財爭執而分居,只可每周探望兒子一次。關注團體期望當局真的做到沒有病人因經濟理由得不到醫治。
香港藥學服務基金藥劑師蘇曜華表示,標靶葯自研發起有二十年專利權,藥廠花約八至九年研發後,要在餘下年期賺回研發成本,因此新出標靶藥費用極高昂。
已過專利期限的標靶葯藥費非常低,但對該葯反應不佳的病人,需試用貴价新葯。像血癌和淋巴癌病人找到合適標靶葯,可一直控制病情和延長壽命,前提是夠錢買葯。
到最後可以用藥者,剩下最有錢的病人或最窮可申請資助的病人,「未夠窮,但食不起葯」的中產往往受忽略。
標靶藥物真的是萬能的嗎?
所有癌細胞都有一個共同特徵,就是持續不斷增生。傳統的癌症化療藥物即是針對此特性毒殺它們。但人體內有許多正常細胞也需要經常性進行細胞增生,才能維持器官組織功能運作,因此化療藥物也會傷及這些正常細胞,造成不小的副作用。
事實上,發生於不同器官的癌症其成因不盡相同,甚至同樣稱做肺癌,在不同病患身上卻是由不同「致癌基因」(oncogene)引起的。「標靶藥物」(targeted drug)的概念,即是鎖定不同病患體內癌細胞各自的弱點(通常是致癌基因)予以攻擊,目的是給予病患最佳的治療效果,並造成最小的副作用。
雖然標靶藥物本身有鎖定癌細胞內目標並精準發動攻擊的特性,但醫師在用藥前必須先以相對應的「分子檢測」(molecular diagnosis)(基因檢測、蛋白質檢測、代謝檢測等)方式,診斷病患癌細胞內究竟存在何種藥物的標靶,才能正確用藥,這就是醫藥界近來積極發展的癌症「精準醫療」(Precision Medicine)。
癌細胞早已累積了數百種以上的基因突變,但並非每種突變產生的變異蛋白質都是開發標靶藥物的目標。新葯研發往往需要投入驚人的時間(十數年)與資源(數十億美元),因此通常是在癌細胞的生長、轉移等過程中扮演關鍵驅動力的致癌基因(driving oncogene),才會成為新葯研發公司開發藥物的標靶。
大多數標靶藥物是小分子的化學藥物或抗體藥物。小分子藥物因為較容易通過細胞膜進入細胞,因此能攻擊細胞內的標靶;抗體藥物因為分子較大不易進入細胞,因此主要開發於攻擊癌細胞表面的標靶。
標靶藥物因為鎖定的標靶不同,會透過不同方式削弱病患癌細胞的勢力,簡述如下。
1. 幫助免疫系統摧毀癌細胞
癌細胞之所以能夠在體內坐大,部分原因是因為能躲避人體免疫系統的監督。某些標靶藥物能將癌細胞標示出來,使免疫系統易於辨識癌細胞並攻擊。另外有些標靶藥物則能活化病患的免疫功能,增強他們對抗癌細胞的能力。
2. 減緩癌細胞的生長
許多癌細胞由於細胞表面的接受器蛋白(如 EGFR)突變,或大量表現而不斷發出刺激細胞生長的訊號,某些標靶藥物即是鎖定這些異常的受器蛋白,抑制它們的活性進而抑制癌細胞生長。
3. 阻止腫瘤血管新生
腫瘤會分泌促進血管新生的生長因子(如 VEGF)以供應其成長所需,有些標靶藥物即以此因子為攻擊目標,進而阻礙生成新的血管使腫瘤生長受阻。這類標靶藥物還可消除腫瘤內原有的血管而使腫瘤縮小。
4. 攜帶毒性物質至癌細胞
有些抗體藥物會與化學藥物、毒素、放射性物質相連接,當抗體專一性地結合至癌細胞表面的蛋白質同,也將這些有毒物質帶來,癌細胞會吸收這些毒物死去,正常細胞因不會被抗體藥物辨認,因此較不受此藥物的傷害。
5. 阻礙荷爾蒙作用
部分乳癌及前列腺癌患者的癌細胞需要性荷爾蒙刺激才能生長,目前已有標靶藥物能抑制病患體內新生成這些荷爾蒙,或是阻礙這些性荷爾蒙作用於癌細胞,達到治療癌症的效果。
6. 使癌細胞自殺
正常細胞 DNA 若累積過多錯誤時,會啟動細胞自殺的程序,但癌細胞此機制已失靈。有些藥物可恢復癌細胞自殺程序,使其重新走向自殺方向。
常見的癌症標靶藥物
1. 乳癌
約 20% 至 25% 的乳癌患者癌細胞,是因為 HER2 這個細胞表面的接受器蛋白表現過量,促使乳癌細胞不斷生長。目前已有「賀癌平」(Herceptin)等多種標靶藥物針對 HER2 攻擊,治療這類病患(HER2 陽性)的癌症。
2. 大腸直腸癌
許多大腸直腸癌細胞的 EGFR 有高度表現情形,針對 EGFR 攻擊的標靶藥物「爾必得舒」(Erbitux)有機會抑制癌細胞生長。抑制血管新生的標靶藥物「癌思停」(Avastin)也用於治療某些已轉移的大腸直腸癌病患。
3. 肺癌
部分肺癌病患的癌細胞 EGFR 發生突變,而針對突變 EGFR 攻擊的標靶藥物,如「艾瑞莎」(Iressa)、「得舒緩」(Tarceva),及第二代藥物「妥復克」(Giotrif)可有效治療這類肺癌病患。此外 ALK 或 ROS1 基因產生突變的病患則可使用「截克瘤」(Crizotinib)治療。
4. 黑色素細胞癌
約一半的黑色素細胞癌細胞的 BRAF 基因有突變情形,FDA 已核准數種針對突變的 BRAF 蛋白攻擊的標靶藥物,如「日沛樂」(Zelboraf)可用於治療無法手術切除或已轉移的患者。
現行的標靶藥物若使用得當,通常都能有效控制癌症,副作用也較小,甚至有些幸運病患能痊癒。但治療一段時間後多數病患仍會產生抗藥性,此時必須改用其他可行標靶藥物或搭配傳統放射線、化學治療藥物治療。
此外有些癌細胞內的標靶若能有效抑制活性,必定能幫助癌症治療,卻因結構、功能較複雜而難以發展出藥物。
不同類的標靶藥物會造成形式不一的副作用,此外也與病患個人體質有關。最普遍的副作用是腹瀉以及肝功能受影響,其他如虛弱、血壓升高、發色變淺、皮膚與指甲變異等也可能發生。至於腸、胃穿孔這類的嚴重副作用則極少發生。值得放心的是醫師都有緩解、預防這些副作用的藥物供病患使用,且多數藥物副作用會在停葯後逐漸消失。
許多國際大藥廠仍不斷進行標靶新葯開發。其中一大類是各種與癌症發生、惡化有關的細胞表面接受器之新穎小分子抑製藥物,如 PDGFR 、FLT-3 、IGF-1R 等抑製劑。也有藥廠開發出能同時攻擊兩個以上目標的「多標靶藥物」,如 lapatinib、vandetanib 等。
大藥廠也積極研發細胞內部的訊息傳遞路徑抑製劑,如 mTOR 抑製藥物(temsirolimus, everolimus),具抑制癌細胞與腫瘤血管新生的雙管齊下效果;而 Raf 抑製劑(sorafenib )、MEK 抑製劑(CI-1040 )也逐步開發成熟。
另一大類標靶藥物的開發方向是細胞核內調節染色體結構及基因表現酵素的抑製劑,如 HDAC 抑製劑(vorinostat),以及造成 DNA 去甲基化(hypomethylation)的藥物(azacitidine),皆已進入不同開發階段。各類標靶藥物若都能正式用於治療癌症病患,再加上各種藥物組合治療,將可提供癌症治療無限的發展及長足進步。
但必須小心的是,標靶藥物的組合使用可能加劇或產生新的治療毒性及副作用,且標靶藥物的高昂費用已造成病患個人、家庭成員、社會國家的沉重經濟負擔,更是標靶藥物發展的一大隱憂。
癌症若能防微杜漸,不僅能減少家庭經濟開支,還能減輕病患身體負擔。很多癌症都是由原位癌演變而成。
原位癌極為普遍,最常見包括皮膚原位癌(Bowen’s disease)、肺腺原位癌(Adenocarcinoma in situ)、乳腺管原位癌(Ductal Carcinoma in situ)和子宮頸原位癌(Cervical carcinoma in situ)。
它們的共通點有二,其一為假以時日這些原位癌定會變成真正癌症腫瘤,其二乃它們生長緩慢,例如子宮頸原位癌便要七到十年才呈現,惟對肺癌而言,原位癌就像磨砂玻璃般影像(Ground-glass Opacity),可是這種影像極為複雜,有真有假有良有惡,定要小心跟進,才能作出合適臨床決定。
而最常見的子宮頸原位癌和皮膚原位癌,兩項皆可能靠肉眼察見,前者當然是靠婦科醫生,而後者可以見到一處久久不散的紅斑點,重點仍然是及早醫治。
再談一談最常見幾種原位癌
首先,要知道原位癌是代表細胞產生基因變異,但絕大部分並未成為硬塊腫瘤,大部分患者全無病徵之餘,亦觸摸不到癌腫或有疼痛之處,故此,早期診斷便只能靠儀器或血液測試,再加上醫療人員的小心觀察,才能成事。
從乳腺管原位癌開始,Mammogram(乳房X光檢查)是主要方法,在這X光照妖鏡下,會見到微型鈣化點(microcalcification),大小可能只有2至3mm,就算經驗豐富的放射科醫生(Radiologist)也要極為小心,才不會走漏眼。若及早以手術切除小點,治療機會極高,但若不治療,便有三成以上機會,成為真正侵略性乳癌。
從乳房向後走便是肺臟,肺腺原位癌(Adenocarcinoma in situ)前身稱為Bronchioloalveolar Carcinoma(BAC),由於肺氣泡內並沒有感應神經,故此患者完全無感覺,甚至普通肺X光照片也因體積太小而未能察覺,惟有用斷層電腦素描(CT Scan)才能找到真正癌變。
故此,原位癌可算是治癒率最高的癌症,只要及早發現加以手術切除,這些已變心的細胞便無法逞惡。
問題是如何及早發現,就像如何及早發現丈夫變心一樣,定必要有觀察力和洞悉力。
曾有不少客戶拜託我為他們家人在香港購買治療癌症的標靶藥物,我再次呼籲,並不是任何癌症均能使用標靶藥物,必定需要在香港通過「分子測試」,在醫生處方下,方可正確使用。
任何聲稱可以售賣癌症標靶藥物的藥房或者個人,都有可能帶來極大的隱患,弄巧反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