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是選擇消費型保險or儲蓄型保險?這個問題我也遇到很多人問,有的人會選擇給子女購買醫療保險而不選擇重疾險,我先總結一下對消費險的看法。
消費型保險的優點如下:
• 費率便宜,槓桿高,
• 短期內,沉沒成本比較少(尤其是年輕的時候),可以用多餘的錢去投資其他的理財產品,在經濟週期好的時候,可以獲得6%-7%的回報率,但是投資風險,投保人自己承擔。
• 在預算不足的情況下,可以作為很好的補充。
但這並不意味者消費險是最優越的險種,相反,隨著保險行業的發展,消費險的角色也在慢慢的轉變。保險行業從一開始的互助社發展到今天,行業的發展,社會的發展,人們需求的轉變,越來越要求保險產品的多元性,這裡的多元性更多的是指不同種類產品的搭配合作,靈活的提高產品的保額與保障。而且從長期來看,儲蓄型重疾險的優勢是明顯的。
我一般不主動推薦消費險,更多的時候,我會建議消費險拿來做儲蓄險種的補充,當然,我這裡所說的儲蓄險並不是人壽儲蓄分紅險,而是儲蓄重疾險(大陸又叫返還型重疾險),當然也不是國內那些保額不變的重疾險,而是香港會有一定分紅,可用美金計價的,能夠抗衡通脹的重疾險。
我們在考慮消費險合適與否的時候,
• 第一要看疾病的保障種類及定義(儲蓄型往往多餘消費性,尤其是早期疾病的預防及身故的同等額度,有些消費重疾並不保身故,如宏康人壽健康人生C),
• 第二要看保障的時間(儲蓄型是終身,消費型,大部分續保到65歲,在現有通脹環境中,費率一直攀升),
• 第三,我們在保障的基礎上,考慮一下投入產出,
我們需要測算一下保費,如下:
第一種情況是肖先生28歲,25年繳費,保額是4萬美金的儲蓄重疾險(頭10年是)+4萬美金的消費重疾險(大陸人不可以單買香港的消費重疾險),這樣頭10年是10萬保額,只可以理賠一次重疾,理賠過後,肖先生再也無法購買保險。保險公司推出的多重危疾主要是針對容易複發的重疾,尤其是現代人常得的重疾(癌症,複發的概率比較高,有所謂的5年間隔期),如果是6,000預算的話,我暫時搭配這樣的一個保額。
目前消費險的費率是一直提升的,大部分保險公司只保障到65歲,我這裡也截圖了,重點看消費險費率的攀升(這裡分別取了28歲,40歲,60歲的費率來做一個平均,實際數字遠高於此),
我們看一下預算(不考慮未來消費險由於通脹原因而導致的費率提升)
保障到60歲所需的預算=865*25+[(144+483+3,139)/3]*32=61,795美金=40萬人民幣(不考慮未來通脹導致的費率提升),如果投保人60歲退保,此時保單的現金價值為40,024美金(不考慮通脹),考慮到3.5%的通脹,實際購買力為13,311美金,保費倒掛了。如果投保人75歲退保,現金價值為100,316美金,考慮到通脹3.5%,實際購買力約為19,914美金,此時的總投入遠遠大於該數值,保費仍然倒掛。
年齡是28歲的時候,4萬美金的消費重疾險是144美金
年齡是40歲的時候,4萬美金的消費重疾險是483美金
年齡是60歲的時候,4萬美金的消費重疾險是3,139美金
第二種情況是肖先生28歲到40歲之間,在大陸買6,000預算的定期重疾(可以考慮宏康C或者陽光E,50萬人民幣的保額,定期差不多5,000左右,再附加一些其它的附加險),40歲再開始買儲蓄型重疾,這種情況,仍然只可以理賠一次重疾,理賠過後,肖先生再也無法購買保險。
我們看一下預算(不考慮未來儲蓄險費率由於通脹原因而提升)
保費的總預算=1,000*12(每年預算6,000圓,如果還有其他的附加,暫時假設1,000美金吧)+3,316*18=71,688美金=46萬人民幣(不考慮未來通脹導致的費率提升),
在60歲,投保人退保可以取得的現金價值為70,384美金(不考慮通脹),按照3.5%通脹,20年購買力折半,實際購買力約35,372美金,此時的投入保費總額是59,688美金+12,000美金=71,688美金,此時如果退保,會出現保費倒掛的現象。為了保證投保人的利益不虧損,需要持有保單至至少90歲,此時的帳戶現金價值為495,280美金,考慮通脹(3.5%),50年後,實際購買力約88,681美金。
年齡是40歲的時候,8萬美金的儲蓄重疾險是3,316美金(不考慮未來通脹)
第三種情況就是現在購買儲蓄重疾險,28歲就購買重疾險,為了公平比較,我們這裡就不附加任何險種,單純比較費率,還是選擇最普通的單次重疾險,我們看一下加裕倍安保8萬美金的預算是多少。
保費的總預算=2,146*18=38,628美金=25萬人民幣,到投保人60歲的時候,如果退保,可以取出的現金是93,900美金(不考慮通脹),按照3.5%通脹,20年購買力折半,實際購買力約31,230美金,稍微少於投入總額。如果客戶放置保單至75歲再退保,作為退休金,此時的現金價值為235,920美金,考慮3.5%通脹,實際購買力為50,408美金,實際購買力已經超過當時的總投入。而且這個保單是保險公司來決定投資方向及承擔投資風險的,也是我們所說的保底。
年齡是28歲的時候,8萬美金的儲蓄重疾險是2,146美金(保費不變)
最後,總結一下,參考全世界低利息的發達國家與地區(比如說香港,日本),人們購買及持有長期壽險的意願是非常強烈的,這也是我為什麽最終選擇加入保險行業的原因之一,中國的經濟仍將保持中高速的增長,隨著中國人口紅利的消失,人口素質的提升,未來的中國社會一定是一個低息的社會,在這樣的社會條件下,將錢放入銀行,存款利息實際上是跑輸通脹的,其他的投資理財,如果沒有專業的知識,投資風險也是很高的。這也就是為什麽日本,香港人會人均5張保單以上了,而且日本的保險市場,現在也是儲蓄型重疾險+消費險組合的產品為主。
希望我的這些建議,可以幫大家更好的去規劃一下保險預算。很多事情都是有一個度的,在一定情況下,消費險確實好,這也是我為什麽一般會給我的客戶搭配醫療險(年輕時候便宜,槓桿高,保證續保),但是一定情況下,我不建議客戶以消費險為主,尤其是消費重疾險(費率逐年增長,並不保證續保,年齡越大,費率越貴且沒有強制儲蓄的功能)。當然隨著中國互聯網保險的發展,越來越多的人會認為互聯網保險為代表的消費險,會取代傳統保險,但是我個人認為互聯網的存在,即拉近了投保人與保險公司的距離(去中介化),也提升了保險公司及客戶的風險,也就是王和先生所說的「互聯網離客戶最近,離風險最遠」,這裡的風險,我認為王博士更多的從保險公司來說,互聯網的存在,讓保險公司遠離了很多風險(包括運營風險,拓展客源的風險),但是我這裡是這麽認為的。互聯網帶來的風險,不單單是保險公司的風險,同樣也是投保人的風險,具體如下:
• 互聯網保險公司的存活期+資金池的償付比如何,抗衡風險的能力如何?
• 沒有代理人解讀條款的情況下,客戶直接通過互聯網購買保險的時候,是否會對個別條款及疾病的定義產生誤解?導致理賠時產生糾紛?
• 沒有面對面的驗證,如何確保客戶是誠信投保,在未來的理賠過程中,是否能夠做到及時的理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