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下午,一直在與舊客戶溝通關於她身體狀況,事緣她三年前和丈夫投保香港保險重疾保險,當時身體健康沒有任何狀況,投保也順利。今年榮升父母就想著為自己投保醫療保險,時隔兩年,身體已經發現身體狀況,女方有子宮發炎,男方有脂肪肝。男方核保結果還沒出來,女方已經確認女性生殖器不保了。
知道核保結果之後,女方很緊張,加上剛為人父母。本來以為很小的問題,無奈卻被保險公司除外。連續致電我幾次,和我溝通懷孕期間和生育後的檢查報告,正常的報告也和我溝通了很久,問是否需要提交。
我和她說,正常的報告就無需補充了,可是她依然很焦慮。
她說:我想著先投保了,明年狀況好轉再投保吧。
我說:首先,我和你都不能確保明年身體狀況一定100%改善,子宮發炎情況完全消失。很多情況下,相隔一年會出現更多種身體情況,或會使投保更加困難。針對身體投保時存在的身體狀況,核保部人員依據核保指引進行核保得出核保結果。如果只是加價或者有不保事項,應該馬上答應。為啥,首先證明你的身體有風險,其次,保險公司除了你有風險的部位不承保你,全身上下都承保。起碼這一年當中,有什麽身體狀況,也能報銷,保單也能繼續生效。如果第二年開始真的想申訴,那就好好注意自己的身體,到時候提供好的報告就行了。但如果取消申請了,想著明年買,或者以後買,這段真空期間萬一有任何身體狀況,不但不能報銷,以後要買保險就難了。
這個時候,一般會遇到一個兩個渣代理人在旁邊煽風點火:你這個身體情況在我那投保,肯定不會有不保事項。
同行就省省吧,自己清楚買保險前線有哪個人有核保醫學專業資格的,有核保醫學專業的人都已經做核保去了,做核保的是不能做代理人的。
這個市場就是有很多代理人滿嘴火車,什麽都說沒問題,什麽身體狀況都是不影響買保險。才會讓那麽多人看不起保險和代理人。認為保險是個人都能買,認為代理人就是普通銷售沒有任何價值。
「核保醫學」是將醫學理論用在保險制度,而「臨床醫學」是將醫學理論用在臨床治療。兩者的理論基礎相同,但應用的地方不同,而會產生不同的結果。核保醫學是以大多數的被保險人為主,以健康的共同團體,讓整個保險制度得已順利運作為目的;臨床醫學則是以單獨的個體,面臨身體上的不適,以查明病情及治療為目的,考量的是有無影響死亡率或殘疾率的潛在因子,考慮整個共同團體的經營下,對於不健康的個體會有諸多考量;臨床醫學則是考量當次疾病的原因,以及找出治療的方法。
核保醫學重視的是長期的影響,因此觀察的期間短則三個月(感冒),長則五年(癌症);臨床醫學是重視「目前」的存活率,而不注重未來。簡單而言,核保醫學重視「未來的死亡率」,臨床醫學注重「現在的生存率」。
舉例說明:某疾病經過控制十年後,其存活率為 99%
若是脂肪肝,在臨床醫學上不會認為是多嚴重的問題(至少不必嚴重到馬上住院治療),但在核保醫學上就會考量是否會導致後續身體不健康,而提高相關疾病的發生率。
因此身體健康才是投保最重要的關鍵,如果已經有原有的疾病,建議可以先好好控制,等待病情較為穩定時再來投保,才有更大的空間去換取比較好的承保條件。
投保的時候,如果專業人士已經將你全部身體狀況申報,得出了加價,不保事項,延遲受保等核保結果,千萬不要著急去查百度,去網路問人。有因必有果,所有核保結果都是按照指引的。正如我的客戶讓我去和核保部搞好關係說一下。
保險代理人能直接和核保人員溝通核保結果,這是最大的謊言,保險前線人員只能通過營運部門和核保部溝通的,能直接和核保部人員只能是行政人員。如果有哪些代理人說包搞定,那就要謹慎對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