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接到客戶詢問,香港保險公司那麼多,友邦、保誠、宏利、安盛。。。。到底如何選擇?到底是看產品?還是看保險公司實力?要評判一家保險公司是「好」還是「壞」,不同的群體有不同的關注點和出發點:
- 從保險消費者的角度來看,一家好的保險公司最重要的是要有一種能夠「兌現未來承諾」的穩健感和相對較高的產品性價比;
- 從保險銷售人員的角度來看,一家好的保險公司最重要的是要有良好的品牌形象以及有競爭力的保險產品;
- 從保險監管者的角度來看,一家好的保險公司最重要的是要有充足的償付能力和風險管理能力;
- 從投資者(即保險公司股票持有者)的角度來看,一家好的保險公司最重要的是要能給股東創造可觀、穩定的利潤價值。
由於不同群體對於保險公司的訴求不同,通常會產生截然相反的評判觀點,因此人們很難輕易得出一家保險公司究竟是「好」還是「壞」的結論。一個保險產品的保費是固定的,就必然會牽扯到消費者、公司員工、股東的利益分配問題:一個保險產品越便宜,收益率越高,利潤率往往就越低,消費者喜歡,但是保險公司的股東往往不喜歡,而且如果公司長久以來一直銷售低業務價值的產品,會導致公司償付能力吃緊,保險監管部門也不太喜歡;而如果一個產品比較貴,或收益率比較低,通常可以給公司股東創造較高的利潤價值,但這時消費者可能就未必那麼開心了,因為消費者只願意為品牌支付一定的溢價,如果價格再高,消費者也就不會選擇購買這家公司的產品了。
保險公司為什麼要進行價值評估
壽險公司是經營長期風險業務的公司,保險公司先收取投保人的保費,然後在未來特定條件觸發的情況下向保單持有人或受益人支付保險利益。在這個過程中,保險公司新售出保單的利潤不會在當期集中體現,首先是由於保險公司後面還有很多續期保費要收,絕大部分的利潤都包含在續期保費中;其次是因為一張保單的保險責任期很長,在保險責任尚未終止前,保險公司不能將已經收到的保費直接當作利潤放入股東的口袋。
因此,一張保單的利潤是隨時間推進而逐步「釋放」的。
- 保費通常為年限繳費,保險公司只有收到保費後,才能賺取後續的利潤。
- 就算保險公司已收取全部保費,但保險公司責任並未完成,所以需要預留一部分賠償責任(賠償金),使保險公司利潤並未提前釋放。
對於絕大多數的非保險類上市公司,股票投資者會根據這家上市公司過去一年的凈利潤或公司當前所擁有的凈資產來評估公司的價值,即常用的PE法(市盈率 = 每股市值 / 每股盈利)和PB法(市凈率 = 每股市值 / 每股凈資產)。
不過,保險業務這種特有的利潤創造模式給保險公司的估值帶來了很大的難題。用保險公司過去一年的凈利潤來進行估值不合理,首先是因為保險公司的盈利有滯後性,銷售一張保單後的利潤並不會在當期體現,有時甚至因為新單的業務獲取成本過高而在當期虧損;其次是因為保險公司的當期盈利波動太大,一旦國債收益率出現一定的變動,就會導致準備金大幅地增提或減提,從而反映在當期的利潤上,而且投資市場的波動也會給公司的投資收益帶來很大的波動影響。用保險公司的凈資產來進行估值也不合理,因為保險公司的凈資產未能考慮保險公司存量保單未來可以給公司帶來的利潤,也未能考慮公司未來業務的增長,單純用公司的「資產減負債」作為衡量標準,嚴重低估了保險公司的「真實價值」。
因此,對於保險公司的估值,通常採用「內含價值法」,即PEV法(= 每股市值 / 每股內含價值)。
保險公司如何進行價值評估
新業務價值
要對一家保險公司的價值進行評估,首先我們要對公司在這一年中新售保單所能創造的未來價值進行計算。
新業務價值(Value of New Business,簡稱VNB)是指將新售保單所能產生的未來利潤貼現為現值後進行加總得到的值。這裡計算新業務價值所用的貼現率,通常被稱為「風險貼現率」,也可以看做是股東對於資本金的風險投資回報率要求。
新業務價值就是新售保單在未來可以給公司股東創造的總利潤。通常而言,新業務價值高的業務在股東眼中才是「好業務」。
有關於保險產品的新業務價值,通常有以下規律:
- 保障型業務的新業務價值普遍高於儲蓄型業務(因為保障型業務除了可以賺取「利差」還可以賺取「死差」和「費差」);
- 長期繳費業務的新業務價值普遍高於短期繳費業務(一方面是因為長期繳費業務大部分是保障型業務,另一方面是因為長期繳費業務會給公司帶去充裕的續期保費收入);
- 傳統險業務的新業務價值普遍高於分紅、萬能險業務(因為傳統險業務可以賺取的「死差」更高,分紅險則要將大部分的可分配盈餘還給客戶);
- 不同種類產品根據其市場營銷目的(主打、輔助、完善產品線、小眾市場),新業務價值會不同,有的產品是為了促進銷售,而有的產品則是為了賺錢;
- 不同渠道的業務新業務價值也有所不同(比如銀行渠道業務的新業務價值通常比較低);
- 代理人是最容易給公司貢獻新業務價值的銷售渠道(通常是公司保障型業務銷售的主要渠道,也是公司最容易把控的銷售渠道)。
有效業務價值
有效業務價值(Value of In-Force Business,簡稱VIF)是指將新售保單及存量保單所能產生的未來利潤貼現為現值後進行加總得到的值。
有效業務價值就是公司現存的所有保單在未來可以給公司股東創造的總利潤。通常而言,有效業務價值越高,一家保險公司就「越值錢」。
內含價值
內含價值(Embedded Value,簡稱EV,香港也稱為「內涵價值」)是一家保險公司調整後的凈資產與有效業務價值的加總(註:調整後的凈資產是以「市場價值」而非「賬麵價值」評估公司的凈資產價值,加總後還要扣除持有償付能力額度的成本)。內含價值通常可以看做是一家保險公司在當前時刻「值多少錢」(不考慮未來新業務銷售)。
評估價值
評估價值(Appraisal Value)就是考慮了公司未來新業務增長的公司價值,它是一家壽險公司內含價值與未來n年公司可能產生新業務價值的總和。
一家壽險公司的評估價值,就是對這家公司價值的最全面反映了。
投資者通常會關注的要素
投資者作為保險公司股票的持有人,相當於將自己的資金投資給保險公司,希望保險公司可以給自己帶來豐厚、穩定的投資回報。而投資者通常並不參與公司的經營和管理,因此只能夠通過市場的一些公開信息來判斷一家保險公司的價值是在變好或是變壞,自己是否要繼續持有這家公司的股票,或是在適當的時機進行拋售。
通常而言,保險股的投資者會關注以下幾個要素:
- 公司治理:公司要有一套比較完善的治理系統,比如有的公司內部管理混亂,投資人與投保人的錢混在一起分不清楚,就會影響投資者的信心;
- 公司透明度:公司的經營策略與信息透明會增加投資者的信心,這就需要公司的管理層經常到資本市場與投資者進行交流,向市場披露公司的經營策略與發展目標,比如平安會非常頻繁地進行路演,股價平穩上升;
- 公司謹慎度:公司的經營模式是保守還是激進也會影響投資者對公司的看法,比如有激進的公司在市場上大量銷售低價值業務(對於保險公司而言,只要產品價格便宜、收益率夠高,業務想做多少都能做出去),對資本金的佔用較高,而且經營不善會產生嚴重虧損,有可能會令股東的利益受損,股票價格就會下跌;
- 持續盈利能力和增長率:公司每年新業務價值的高低與是否持續增長是影響公司股價非常關鍵的因素之一;
- 公開市場動向:公司的一些公開市場動向和新聞會影響公司的股價,比如平安2011年前後收購深發展銀行(後改名為平安銀行),資本市場曾擔憂深發展銀行槓桿率高,資產質量差,從而引發平安股價下跌;
- 持續派息能力:公司股票的持續派息能力會增加投資者的信心,比如人保曾有一段時間不向股東派息而選擇給子公司人保健康注資,引發投資者對人保持續派息信心的下降,導致人保股價出現下跌。
投資者眼中「好公司」的樣子
資本市場上有諸多上市保險公司(如友邦、平安、太保、人保、太平、新華等),投資者會根據自己的理性判斷來決定要投資哪家上市保險公司。
通常而言,投資者眼中的「好公司」有以下幾個特徵:
- 持續的增長能力:擁有一支優秀的代理人隊伍,代理人隊伍產能、新單保費規模、新業務價值等方面不斷提升,有比較高的期繳業務和長期保障類業務佔比;
- 穩定的盈利能力:擁有穩定增長的承保盈利能力和長期穩定的高投資收益(偶爾一年的高投資收益具有較強的偶然性,不會對拉升股價有明顯影響),凈利潤、內含價值等指標不斷提升;
- 健康的資產負債表:公司的償付能力充足率、資產負債槓桿率、資產質量等方面均保持較優水平,經營管理到位,風控管理水平高,資產負債匹配較好,對利率的變動不敏感。
消費者如何看待一家「好公司」
在文章開頭我們提到,由於保險產品的保費是固定的,因此經常會牽扯到消費者、公司員工、股東的利益分配問題。其實,這個問題不光存在於保險行業,利益分配問題是商業世界裡永恆的矛盾。
我們經常會聽到一些保險同業說,「要麼你就買這家公司的產品,要麼你就買這家公司的股票,兩者只能選其一,因為這家公司只有賺了你很多錢,股票價格才會不停地漲」。
乍一聽這句話好像蠻有道理,但從一個另外的角度來看,就不難發現一些問題了:難道一家公司盈利能力強,僅僅是因為產品價格貴嗎?如果單純靠把產品價格提上去就能增強公司的盈利能力,那我們隨便選一家公司,這家公司是否能夠保證在產品價格很高的情況下,也能保持很好的盈利水平?我想,絕大多數的公司應該都做不到這一點。
因此,從一個更深的層次來看,一家投資者眼中的「好公司」,在經營方面一定有其非常多的「過人之處」,絕對不是單純靠價格高來賺取高額利潤(如蘋果),也絕對不是單純靠價格低去搶佔市場(如小米)。他們在產品開發方面可能更有創意,在公司管理方面可能更加高效,在風險防控方面可能更加到位,在資產投資方面可能更有經驗,在營銷隊伍激勵方面可能更有心得。總之,一家優秀的公司,一定會探尋出一套獨特的發展模式,從而令消費者、公司員工、股東三方對於自己的既得利益都能感到滿意。
誠然,投資者眼中的「好公司」,未必就一定是消費者眼中的「好公司」,但是這兩者並不矛盾,而且拋開產品價格因素來看往往是相輔相成的——投資者眼中的「好公司」,往往有更加知名的品牌形象,過硬的產品質量,良好的售後服務,專業的銷售團隊等。
也正是因為如此,「好公司」的產品價格一般不會太低,因為「好公司」所採取的發展策略,就是通過這些「軟實力」來提升品牌的溢價,從而賺取更多的利潤。很多消費者往往也願意為此支付一定的溢價,來確保自己之後的一生都能擁有一個良好的「購物體驗」;不過也有很多消費者並不在意「購物體驗」,更看重產品價格,因此願意選擇一個價格相對較低的產品。
之前看過很多關於大公司、小公司、價格高和低、產品性價比的爭吵,其實想說一句:存在即合理,凡事沒有絕對。也正是因為大、小公司同台競技,才形成了如今保險市場上這種「百花齊放」的局面。消費者的選擇也更多,豈不是一件很好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