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月的前些日子,香港保監局(Insurance Authority)公布了2017年全年香港保險業的統計數字。香港保險業2017年的毛保費總額為4896億港幣,與2016年同期比較上升9.1%。
與以往的欣欣向榮不一樣的是,香港保險業依然高速增長,不過現在卻跟以前不一樣了,後香港保險業又該如何解讀呢?
如果說2017年之前的香港保險業是一個成長在洞天福地,深受武林絕頂宗師教誨的年輕劍客,一出世便鋒芒畢露,斬盡八方來客。那麼在後香港保險時代,它便是捨棄了華麗招式,佩劍入鞘的掌門宗師,積累內功,回歸本源,更加註重對外界的感悟,以德服人。
在2017年之前的香港保險業,它靠絕對的產品優勢取勝。不僅如此,在它的內部,各路代理、經紀、客戶、媒體的關注點也都大部分集中於產品、產品和產品身上。大家整天都樂此不彼地比較各類產品,從相同公司的不同產品,再到不同公司的不同產品。彷彿自己找到最好的產品,為客戶找到最好的產品才是自己的第一要務。我們在看待這種情景,會有種好像大家整天都不幹正事兒,打了雞血般地忙著比較「可口可樂與百事可樂哪個更好」的荒謬錯覺。但在上半場,我們確確實實是在做這些事情,這些事兒在上半場也有它的合理性和必要性。
實際上,在最自由的經濟體的成熟市場中,處於嚴格監管下香港保險市場,其內部競爭是相當激烈的。所以綜合來看,各個保險公司所出品的各個保險產品,同質化相當嚴重。它們彼此之間,就好比我們剛剛提到的百事可樂和可口可樂。
年輕的劍客在初出茅廬時,依靠犀利的招式和手上的快劍,便可擊敗無數英雄豪傑。但人生本質上來講就是打怪升級,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強中也自然有強中手。所以在一路披荊斬棘之後,他會遇見更厲害的武林高手,從而在彼此的切磋之間,調整自己的招式,修鍊自己的內功,完成自己的成長。
香港保險業也是遵循著類似的成長途徑,所以現在來到了後香港保險時代。
在各個公司把產品推出到極致之後,現在大家打磨的,已經是服務和用戶體驗了。在以前,大家談論更多的是產品,整天產品比較,產品優劣勢,產品邏輯等等。現在到了下半場,提到產品的頻率其實已經明顯降低了好幾個量級。彼此之間談論地更多的是,對客戶的需求是否把握到位,相應的方案是否是最優方案,行程的安排是否高效合理,能否滿足到客戶的增值服務,客戶是否滿足此次投保的體驗,售後的跟進與理賠是否快速及時,等等。
服務這項「內功」,對於客戶來講,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一、是售前的服務,即清楚地了解到客戶的需求和情況,作出最優的方案,並不斷優化投保流程,諸如約好醫生、約好化驗所、預約好銀行開戶、取錢等等事項。
二、是投保時的服務,主要體現到高效快速謹慎地處理好各項投保事宜。
三、是售後服務,售後服務則體現在幫助客戶爭取最優的核保結果,快速地處理相關保單內的行政事項,如更改受益人,幫助指導理賠,跟進理賠等等,另外很重要的就是,提供多種增值服務,諸如醫療、教育、金融服務、移民等等。
而用戶體驗,也始終貫穿在服務中,可謂相依相生。做好服務,也自然有良好的體驗。
所以,縱然配妥劍的過去值得懷念,但放下劍的現在才是更好的時代。
如果現在還把重心放在外部招式上,那是不是有點out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