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13億人的市場被視做巨大的蛋糕,香港保險公司正在偷食這一美味,一些機構和個人也不惜鋌而走險,非法向內地人銷售香港保單。為此,監管部門對內地保險機構開始摸底非法銷售境外保險產品的情況,此次摸底首先在北京地區展開。
北京商報記者了解到,5月30日-6月6日,由保監會稽查局稽查三處(反洗錢處)聯手北京保監局稽查處對在京的6家保險機構調研,包括信誠人壽、招商信諾人壽、中美聯泰大都會、友邦保險北京分公司4家外資險企,以及大童保險和明亞經紀2家中介機構。
此次調研對象定位於高端客戶的外資人身險公司,外界猜測可能了解相關情況的保險公司、保險中介機構和保險代理人。有險企相關負責人透露,了解北京地區非法推介、銷售境外保險產品情況,主要是針對香港地區保單銷售情況,如北京地區每年由境內機構或人員介紹赴境外購買保險產品的金額、境內機構或個人因推介境外保險產品而獲得的報酬情況等。
統計數據顯示,近六年來,內地人赴港投數量激增,在2010年,內地訪客新造保單保費額是44億港元,佔新造個人業務總保費的7.5%。五年後,內地訪客新造保費佔比達到了24%。而香港保監處最新公布的今年一季度數據顯示,內地訪客購買的香港人壽新造保費佔比再創新高,佔新造個人業務總保費的34.2%。
「現在赴港買保險的內地客戶主要為年薪在30萬元以上的中等收入階層,有較高的保險意識,通過購買香港年金保險擴大保障,並以持有離岸美元資產進行匯率風險對沖和資產保值。」華泰證券非銀研究員羅毅表示。
儘管香港保險具有價格上的優勢,亮麗的外表下卻隱藏著諸多不確定的風險。保監會早在今年4月初就進行了風險提示,明確香港保單不受內地法律保護,存在匯率風險和外匯政策風險等,保單收益同樣具有不確定性。
5月中旬,監管打擊力度趨緊,保監會在保險業內部下發的《關於加強對非法銷售境外保險產品行為監管工作的通知》明確表態,構成為促成交易而開展宣傳、招徠銷售境外保險產品的行為,各保監局應依法予以查實、取締和處罰。
香港某保險經紀公司負責人介紹,目前共有兩種合法途徑可以購買香港保險,一是通過保險公司自身的代理人購買,二是通過有代理權的香港經紀公司購買,兩者都需在香港的相關機構進行登記,購買人也必須親自到香港簽約,保單方能生效。
不過,為拓展市場,香港保險機構也在培養內地骨幹。深圳金融創新研究會創新研究部部長萬鵬便坦言,目前,香港專業保險機構或者專業代理人給內地的各類理財平台、小貸公司舉辦培訓,然後這些受訓者(絕大部分是內地人員,不持有香港保險牌照)再回內地轉培訓,各類受過培訓的人員,對熟悉的群體進行精準營銷。最後客戶由內地第三方機構介紹至香港持牌的經紀公司或代理人,再被帶到香港保險公司簽單。
知情人士表示,雖然這種通過內地第三方介紹客戶的銷售方式實際上存在「灰色地帶」,但一般銷售香港保單所獲得的首年提成比例可高達所繳保費的60%以上。面對如此高額的回報,不少人對銷售香港保單熱情不減。該人士透露,目前北京一家大保險公司就有香港保單的銷售團,此類行為將成為監管重點打擊的對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