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2015年內地資本九鼎投資收購香港富通保險,2017年馬雲的螞蟻金服斥資131億港元收購萬通保險在香港地區的業務以來,最近又傳出大都會人壽疑出售香港地區業務,估計價值超過47億港幣,一股收購險企的浪潮正在醞釀。
記者就此採訪了中美聯泰大都會人壽保險有限公司(下稱「大都會人壽」)有關負責人。大都會人壽是美國大都會人壽在中國內地的合資壽險公司。該負責人表示:「已經了解到相關信息,此舉不會影響美國大都會人壽在中國內地的保險業務和未來發展。」
「對於美國大都會人壽而言,亞洲地區是最大的零售市場。」上述負責人告訴記者,「其中,中國市場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目前,合資公司總保費、新單期繳保費均有大幅提升,正是業務發展的黃金時期,會繼續深耕。」
基於亞洲市場的表現,過去一年,美國大都會人壽股價上漲了12%,公司市值約為567億美元,標準普爾500指數同期上漲25%。其中,香港保險業務的價值約為4億美元,通過發展中國內地客戶提升業務,2017年前9個月新業務總和的排名從去年同期香港市場的第17位,上升至第14位。
那麼,美國大都會人壽為什麼要出售香港保險業務呢?
有一種說法是:中國保監會正在收緊內地居民赴港購買保險。
公開資料顯示,2016年全年內地客戶赴港新造保費約700億元,約佔香港所有新保單的40%,而2015年全年保費收入僅有316億元。
跨境交易也「滋生」了不少非正當銷售和誤導購買的行為,引起了監管部門的注意。2016年4月22日,中國保監會發布《關於內地居民赴港購買保險的風險提示》,從匯率、法律、收益、退保、理賠等5方面提醒內地居民,赴港買保險存在風險。與此同時,中國銀聯停止內地客戶在港刷卡繳納保費。
「香港保險市場發展比較成熟,相應地,容量也比較有限。」上述負責人分析。
保監會的政策疏導起到了一定作用。2017年第三季度,內地居民赴港購買保險的銷售額大幅度下降了47%。根據香港保監局提供的數據,中國內地居民購買香港保險的保費收入降至101億港元(合13億美元),自2016年第四季度後繼續下滑。
監管態度的轉變是影響美國大都會人壽戰略布局的主要原因?
對此,一位資深保險業內人士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監管只是一部分原因,更重要的可能還是利益驅使。從目前看,香港保險牌照變得越來越搶手,不少內地資本在無法獲得境內保險牌照的情況下,將目標鎖定在了香港保險市場。」
以美國大都會人壽為例,香港保險業務的價值約為4億美元,但此次出售的作價已經高達6億美元。
事實上,過去一年,不少國際資本開始出售香港保險業務。
2017年9月,法國安盛保險計划出售旗下香港財富管理業務,對外稱意在把精力放在增長更快的亞洲業務上。安盛財富管理(香港)預計估值約5億美元,摺合約39億港元,主要提供儲蓄以及投資相關的保險產品。這項計劃一經推出便吸引了24家公司投標競購,其中包括中國內地國企、民間投資集團和地產公司,中國太平保險集團和碧桂園赫然在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