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險業監管局(保監局)今天(2017年11月29日)公布2017年首三季香港保險業臨時統計數字。香港保險業在2017年首三季的毛保費總額為$3,632億,與2016年同期比較,上升了11%。
長期業務
2017年首三季有效業務的保費收入總額按年上升11.6%至$3,254億,其中個人人壽及年金(非投資相連)業務的保費收入上升13%至$2,800億,而個人人壽及年金(投資相連)業務的保費收入則上升12.2%至$234億。退休計劃業務的供款錄得4.6%的跌幅至$182億。
新造業務方面,2017年首三季長期業務(不包括退休計劃業務)的新造保單保費按年下跌12%至$1,166億,其中個人人壽及年金(非投資相連)業務的新造保單保費下跌16.9%至$1,068億,個人人壽及年金(投資相連)業務的新造保單保費則上升160.2%至$91億。
至於向內地訪客發放保單的情況,保監局早前要求保險公司提供自去年起更詳盡的數據,以提高透明度,方便公眾作全面及客觀的分析。
內地訪客新造保單保費持續下降,由2016年第四季錄得$237億,下降至2017年第三季的$101億。
內地訪客購買的保險產品,約95%是醫療或保障類型的保險產品,例如危疾、醫療、終身人壽、定期人壽及年金等;約99%保單為非整付保費保單,保費非以一筆過模式支付。
保監局發言人說:「一般而言,購買醫療或保障型產品,以及採用定期付款模式支付保費,反映投保人是要求較長期的保障承諾,而非追求短期的投資回報。」
一般業務
在2017年首三季,一般保險業務的毛保費與2016年同期比較,增長5.8%至$378億,凈保費則增長5.1%至$260億。整體承保表現錄得$1.93億的虧損,主要由於財產損壞業務錄得與颱風天鴿相關的虧損,以及僱員補償業務和汽車業務所錄得的承保虧損所致。
在直接業務方面,2017年首三季與2016年同期比較,毛保費及凈保費分別增加2.8%至$286億及1.2%至$201億。變動主要是由意外及健康業務(包括醫療業務)所帶動,其毛保費由$106億增長至$116億。
直接業務的承保利潤由2016年同期的$9.43億下跌至2017年首三季的$3.38億,主要是由於汽車業務及財產損壞業務的承保表現轉壞所致。汽車業務的承保虧損由$1.38億擴大至$3.04億,而財產損壞業務的承保利潤則由$3.58億下降至$6,500萬。
在分入再保險業務方面,2017年首三季與2016年同期比較,毛保費及凈保費分別由$79億及$48億上升至$92億及$59億。然而,由於申索情況轉差,承保表現錄得$5.31億的虧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