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計數據分類
香港保險業,我們重點關注個人壽險業務(A-F類),其中A類是非投連險壽險及年金,C類是投資相連壽險及年金。而團體人壽(G,H類)、退休計劃(I類)以及一般保險(產險)本文不做分析。
個人壽險業務有分為有效業務和新單業務。
- 新單業務保費代表統計時期內新售保單(New Business)的保費收入
- 有效業務保費代表統計時期內續期保單(Inforce Business)的保費收入
有效業務和新單業務中,對於保單的保費、保額、保單數量、保單幣種、銷售渠道以及針對各個保險公司的具體數據,保監局都提供了全面的統計數據。唯一遺憾的是針對內地訪客的數據從2016年底開始,就沒有繼續披露,可以肯定的是內地訪客對於香港保險業的貢獻舉足輕重。
下面我們先了解下2017年上半年的保費概況。
香港保險業市場概況
引用保監局概括:
香港保險業在2017年上半年的毛保費總額為$2,367億港元,與2016年同期比較,上升了14.1%。
2017年上半年有效業務概況:
- 長期有效業務的保費收入總額較2016年同期上升15.1%至$2,112億港元
- 個人人壽及年金(非投資相連)業務的保費收入上升16.1%至$1,812億
- 而個人人壽及年金(投資相連)業務的保費收入則上升8.3%至$151億
- 退休計劃業務上升12.7%至$122億
2017年上半年新單業務概況:
- 長期業務(不包括退休計劃業務)的新造保單保費與2016年同期比較,下跌0.9% 至$809億
- 個人人壽及年金(非投資相連)業務的新造保單保費下跌5.4%至$750億
- 個人人壽及年金(投資相連)業務的新造保單保費則上升158.8%至$54億
總結:有效業務同期相比上升,但新單業務首次出現下滑。主要原因可能是受內地訪客業務的影響,下面進一步分析一下新單業務。
新單業務概況
下表簡單列出新單直接個人人壽業務的保單數量與保費情況。
新單直接
個人人壽 保單數量 | 2017年
上半年 千港元 | 2016年
上半年 千港元 |
整付保單 | 27,980 | 21,710 |
非整付保單 | 614,808 | 586,376 |
總數 | 642,788 | 608,086 |
新單直接
個人人壽 保費情況 | 2017年
上半年 千港元 | 2016年
上半年 千港元 |
整付保費 | 32,116,721 | 33,347,745 |
年度化保費 | 48,431,869 | 48,175,007 |
總保費 | 80,548,590 | 81,522,752 |
*標準化保費 | 51,643,541 | 51,509,782 |
*標準化保費=10%*整付保費+年度化保費
總結:新單業務標準化保費略微高於去年同期,而保單數量卻增加很多。保單數量多說明投保的客戶實際上多了,但是保費並未增加,說明每張保單平均的保費水平下降。雖然沒有具體內地訪客的數據,但是可以推測,內地訪客的保單並未減少,只是面向的客戶群體是更多的中低資產客戶,對於內地市場未必是壞消息。
再結合不同保費年期的數據(不具體列明),可以發現5年期以內的短期供款保單減少,10-25年長期供款保單增加。5年期以內通常以儲蓄分紅險為主,10-25年長期供款大多數以重疾險為主。說明客戶更青睞保障型產品,重疾險成為2017年香港保險公司的主戰場,先知先覺的保險公司都發力重疾險。
2017年香港保險的重疾險,從早期理賠還原保障、多重保障、癌症保障、心臟中風保障、結合運動程式、男性保障、先天性疾病保障、良性病變保障等等,各家保險公司百花齊放各顯所長,在競爭如此激烈的市場上,對於投保香港保險的客戶是非常幸運的。儘早投保香港保險,從重疾險開始。
還有,香港保險仍然以美元和港元保單為主,美元單不但最多,而且所佔比例較2016年上半年增加,也反應市場對美元產品的需求。
保險公司業務新單業務排名
下表列出香港市場主要的保險公司新單業務排名,友邦和保誠仍然是。
新單業務
總保費 億港元 | 2017年
上半年 千港元 | 同比
2016年 上半年 | 市場
份額 |
友邦 | 168.5 | 31.3% | 20.9% |
保誠 | 121.9 | -17.3% | 15.1% |
滙豐 | 112.9 | 9.20% | 14.0% |
國壽海外 | 100.5 | -34.5% | 12.5% |
宏利 | 59.0 | 97.6% | 7.3% |
中銀 | 50.2 | -12% | 6.2% |
富衛 | 40.4 | 28.3% | 5.0% |
恒生 | 33.8 | 18.1% | 4.2% |
安盛 | 21.9 | -6.8% | 2.7% |
全美 | 19.6 | 44.9% | 2.4% |
永明 | 14.8 | -45.2% | 1.8% |
太平 | 10.4 | 1554% | 1.3% |
東亞 | 10.3 | 13.6% | 1.3% |
大都會 | 10.2 | 99.4% | 1.3% |
美國萬通 | 6.1 | -44.7% | 0.8% |
總和 | 780.5 | 1.4% | 96.9% |
新單業務
標準化保費 億港元 | 2017年
上半年 千港元 | 同比
2016年 上半年 | 市場
份額 |
友邦 | 105 | 48.5% | 18.8% |
國壽海外 | 91.5 | -33.5% | 18.1% |
保誠 | 89.5 | 7.4% | 15.7% |
滙豐 | 66.5 | 9.7% | 12.7% |
中銀 | 40.7 | -6.7% | 7.0% |
恒生 | 22.4 | 19.9% | 3.9% |
宏利 | 19.5 | 11.1% | 3.7% |
安盛 | 15.1 | 0.7% | 3.5% |
富衛 | 10.6 | 12.0% | 3.3% |
太平 | 10.4 | 1569% | 2.9% |
東亞 | 10.3 | 13.5% | 1.9% |
大都會 | 9.5 | 177% | 1.7% |
永明 | 4.7 | -7.3% | 1.7% |
富通 | 4.6 | 26.0% | 1.3% |
美國萬通 | 4.2 | -4.1% | 1.1% |
總和 | 780.5 | 1.7% | 97.4% |
*標準化保費=10%*整付保費+年度化保費
友邦業務持續增長,穩居首位,而保誠業務開始萎縮,呈負增長,中國人壽海外由於產品轉型,也出現負增長。這三家公司佔據了香港整個保險市場一半的業務量。值得一提的是太平,一款金鑽可以讓太平暴漲16倍。而大都會卻低調發力,業務增長很快,期待大都會在重疾險上多下功夫,雖有誠意,但需求點不對。
友邦和保誠是死對頭,都視對方為最主要競爭對手。而友邦超越保誠,其中一個原因可能是產品,但並不是主要的。香港保險主流產品仍然是以英式分紅為主,英國保誠以英式分紅而著名。保誠在重疾險上的更新今年最頻繁,歷史上從未有過,2017年重點關注重疾險沒錯,只是保誠產品設計團隊未能跟上市場變化的節奏,這一點上友邦做的更好,重疾險逐漸向多次賠付轉型,友邦的每次更新都讓人眼前一亮。本來不想具體提產品的,但還是為保誠說句話吧,還原保障的優點可能被低估了,因為早期理賠的概率是遠大於重疾理賠的,尤其是對於常年體檢的客戶,例如早期的原位癌更容易發現,所以還原保障的性價比蠻高的。
友邦超越保誠的主要原因是銷售渠道。
新單業務銷售渠道分析
保險業務的銷售渠道主要是保險公司代理人、銀行渠道、經紀公司和其他業務等。通常代理人和經紀公司佔據了超過絕大部分的業務量,而銀行渠道對於滙豐和中國人壽海外是最主要的銷售渠道,而其他業務可以忽略。
友邦今年的經紀公司新單業務首次超過代理人,經紀公司業務量較去年同期增長近一倍,相反保誠的經紀公司新單業務急劇萎縮,降至歷史點,少到可以忽略不計了。兩家保險公司的銷售策略是完全相反的,這也是友邦超於保誠的主要原因。
更多有關詳細資料,請下載這裡:香港保險2017年上半年數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