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保監局公布的數據顯示,今年首三季香港保險業的臨時統計數字顯示,毛保費總額為4286億元,按年下跌1%。其中,內地訪客的新造業務保費按季跌32.9%至150億元,但在整個季度中,該類保單的保費總額仍達到468億元,佔個人業務總額的32%。這些保單中約97%是以非整付方式支付的,終身壽險、危疾及醫療保險分別占已發出保單份額的54%、35%和4%。
在長期有效業務方面,今年首三季的保費收入總額為3748億元,下跌1.7%。這主要包括個人人壽及年金(非投資相連)業務,其保費收入為3292億元,上升2.8%;個人人壽及年金(投資相連)業務,其保費收入為182億元,下跌17%;以及退休計劃業務,其供款為224億元,下跌35%,主要受到2022年同期有關退休計劃業務的個別交易所影響。此外,給付保單持有人的申索和利益總金額為2397億元,上升7.4%。
在長期業務(不包括退休計劃業務)方面,新造保單保費為1465億元,上升30.6%。這由新造保單保費為1373億元(上升37.4%)的個人人壽及年金(非投資相連)業務,以及新造保單保費為90億元(下跌24.4%)的個人人壽及年金(投資相連)業務組成。
此外,保險公司共發出約2.43萬份合資格延期年金保單,涉及保費16億元,佔個人業務總額的1.1%。
1、內地赴港投保熱度持續,僅前三季度保費就超過了疫情前2019年全年
2017年-2019年,內地訪客在香港的新單保費收入連續三年超過400億港元,其中2019年達到了434億港元。今年僅前三季就超過了400億港元,已超疫情前水平。
2、內地訪客新單保費佔比,疫情前為1/4,今年前三季為1/3
2019年內地訪客貢獻434億港元,佔全港新單保費的25%;今年前三季內地訪客貢獻468億,佔全港新單保費的32%。
3、總保費增速,前三甲是富通、萬通、安盛;標準保費增速,前三甲是保誠、安盛、永明
按總保費收入,富通保險(同比增261.9%)、萬通保險(同比增113.4%)、安盛保險(同比增113%)、永明金融(同比增87.8%)、中國人壽(海外)(同比增78.8%)增速最快。
按標準保費收入,保誠(同比增331.8%)、安盛(同比增256%)、永明金融(同比增219.6%)、友邦(同比增202.8%)、萬通(同比增170.9%)增速最快。
美元定存存款利息回落,大部分香港保險公司還維持5%左右的預繳利息,年底市場熱度持續,預計2023全年再上新台階!時隔三年,超越從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