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是被大陸居民看作是購物天堂,在「到香港買奶粉」、「到香港買尿片」、「到香港買奢侈品」之後,「到香港買保險」成為了近日人們赴港熱衷的「消費方式」。
買保險這種看似家常的生活理財的方式,卻於最近意外地敏感起來,這是為什麼呢?源起一則消息的的擴散,消息稱,自10月28號凌晨開始,香港各大保險公司開始停止刷銀聯卡繳付儲蓄類保單;醫療,意外保單則不受影響。
我們來看看今年以來各方對香港保險的表態:
1、銀聯卡單筆5000美元的消費限制
2016年2月,銀聯國際發出指引,要求從2016年2月4日起,銀聯卡實施交易額度限制為每次交易最高5000美元,該指引將於香港各保險機構及其他商戶實施。
2、國家外匯管理局表態
2016年3月22日,國家外匯管理局就境外購買保險問題,在新聞發布會中,做如下表示:「居民到境外購買人壽險或投資返還分紅類保險存在風險,因為現行的外匯管理政策尚未對其開放。」
3、保監會的兩個文件
保監會於2016年4月22日發布《關於內地居民赴港購買保險的風險提示》,就五個方面作出風險提示:(1)香港保單不受大陸法律保護;(2)存在匯率風險和外匯政策風險;(3)保單收益存在不確定性;(4)保單前期現金價值低,退保損失大;(5)需認真閱讀保險產品條款。
保監會於2016年5月11日發布《關於加強對非法銷售境外保險產品行為監管工作的通知》,對地下保單問題繼續高調發聲。
為什麼銀聯限制購買香港保險?
一、外匯管制
由於內地對於經常項目下人民幣兌換並未完全放開,目前外匯局對於個人每年結匯實施總額管理,每年匯兌上限為5萬美元。不少香港大型保險公司熱門的宣傳營銷文案都和這條規定有關。而在現行外匯管理體制下,在境外刷卡買保險一直沒有限額,這幾乎成了大多數普通人唯一「繞過」外匯管制的資金出境方式。
二、資產轉移,銀聯支付大額保單輕易境外套現
「大額保單」在香港一般指保額在100萬美元以上的保單,主要是壽險。這類大額壽險保單獨立於個人財產以外,即便投保人破產清算,這類保單也不受到債權人、政府徵稅和收費等影響,離婚也不可分割。因此除了配置美元資產以外,也是不少富裕人士進行 「資產隔離」或是財富傳承的選擇。
三、美元走強,人民幣貶值
美元走強,人民幣貶值。相信這是近來境內居民赴港購買保險的一大驅動力。但是我們需要注意的是,很多保險產品需要有很長的周期進行投資,有些險種甚至是終身投資的,而未來匯率的波動所帶來的風險是我們都無法預知的,所以赴港購買保險也不能盲目衝動。
四、銀聯卡境外買保險政策還會進一步收緊?
正如樓市限購一樣,政策的收緊是對市場現狀的調節。可是,銀聯卡境外購買保險的政策縮緊往往更會刺激內地保險購買者的消費需求,有消費者表示:「還是很擔心銀聯進一步收緊政策,可能會儘早成行。」
儘管保監會在今年發布了《中國保監會關於內地居民赴港購買保險的風險提示》,提出香港保險可能會有匯率、政策、糾紛等風險。但就目前來看,消費者認為利大於弊,購買香港保險的還大有人在。
當然,基於負利率大環境和人民幣貶值,全民儲蓄大幅縮水的趨勢下,捍衛自己的錢包已變成了刻不容緩的全民挑戰。USGFX聯准國際建議,投資多元化,尤其加強聯動品種的資產配置是有效分擔風險的財富良策。例如,人民幣走弱,那麼久增加以美元為標的的投資品種;負利率使存款縮水,那就增加固定資產的投資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