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說,香港已經被深圳趕超。最近的新聞報道,2018年深圳全年GDP首次超過香港,成為粵港澳大灣區GDP排名第一的城市。
根據官方數據,2018年香港地區生產總值摺合人民幣約24000億元,而2018年深圳GDP達24221.98億元,超出香港大約221億元人民幣。
從GDP的角度看,深圳的經濟地位確實在迅速增高,香港的經濟地位在減弱。這是不爭的事實。然而,香港面對相鄰的深圳乃至整個中國大陸,仍然有其不可撼動的經濟優勢。這個優勢是什麼呢?。
香港存在的價值是什麼
實際上,在筆者這樣的專業人士看來,簡單比較GDP總量和增幅,意義不大。每個城市的定位不同,產業結構不同,發展方向不同,這些都不是GDP能夠反映出來的。
我們來看看深圳和香港的基本情況。深圳的人口大約為1250萬,香港僅有740萬人口;深圳的面積為1996平方公里,香港的陸地面積僅為1106平方公里。
換言之,深圳的人口是香港的1.68倍,面積為香港的1.8倍,是一個比香港更大、勞動力更充足的城市。但是,兩地的經濟總量相距很小,如果按人均值計算,那麼香港的人均GDP遠遠超過了深圳。
此外,這兩座城市雖然同處於所謂的大灣區,但是發展定位的區別明顯,拿到一起比較經濟總量,沒有太大的意義。
根據香港貿發局的統計,香港的支柱產業是物流貿易、金融服務以及旅遊業。而實際上這幾大產業中最主要的是金融服務業。除了這些行業之外,幾乎沒有實體製造企業的發展空間。
深圳與香港相比,最明顯的不同在於深圳的經濟結構中有大量的製造業和實體經濟的成分。
在去年發布的官方統計中,深圳的第二產業佔比高達40%,儘管這個比例日後會下調,但無可否認在相當長的時間裡深圳的製造業依然會佔有較大的比重。可以說,深圳是一個集合製造、研發、創業為一體的綜合性城市。
香港則不同。作為亞洲的金融中心和離岸人民幣結算中心,香港的最主要功能是為內地的企業提供海外上市融資的渠道,其次是提供人民幣的離岸服務,然後才是所謂的轉口貿易。
可以說,香港的定位牢牢固定在了離岸金融貿易領域。這才是香港存在的真正價值。可惜,很多人對此並不了解。
接下來,我們具體談一談香港的金融功能以及在經濟上香港的優勢所在。
香港既是人民幣離岸中心,同時也曾經長期是英國的殖民地。筆者和大家一樣,痛恨殖民者和這段屈辱的被殖民歷史。但是,客觀來說當年的英國人還是為香港留下了一點好東西,這個東西就是法律制度和自由貿易。
受英國人的影響,香港素來十分遵循法律,並且,香港的自由市場制度使得市場競爭非常激烈。如果商家偷奸耍滑、坑蒙拐騙,沒有在市場中踏實經營,贏得商業夥伴的信任,那麼這類商家就必然被市場淘汰。一百多年來都是如此。
換言之。香港的特殊歷史使得這裡成為了一個講求信託責任的資本主義社會,而香港完善的法律制度又使得那些違背了信託責任的奸商除了被市場唾棄之外,還必然遭到法律制裁。這種制度安排與社會文化有效的保護了商業機構和客戶的權益。
高度的法制,高度的誠信,由此為香港帶來了更大的一個優勢,那就是這裡的利率很低(這是因為人和人、機構和機構之間的信用度很高,違約概率低)。
我們可以看一下香港的基準利率變化。從2009年開始,本來就不高的香港利率來到了歷史的最低位,只有0.5%。資金的成本非常低廉。近三年來由於美聯儲加息的影響,香港的基本利率有所上調(原因是港幣和美金直接掛鉤)。
但即使如此,基準利率也只有2.25%左右。香港的商業銀行會根據貸款類別在基準利率上再進行一定比例的上浮,因此實際的貸款利率會略高於此。
與之相對,內地的資金成本非常高,根本的原因在於社會土壤不同。畢竟中國內地對外開放只有四十年,而且至今都還不是真正的市場經濟制度。內地社會的商業誠信度較低,法制建設還比較落後。因此,這裡的資金成本就要高得多。換句話說,中國內地的錢比香港的錢要「貴」得多。
我們來看一下人民銀行的貸款基準利率,按年期分為4.35%到4.9%不等。商業銀行會在此基礎上再上浮10%。因此,商業銀行的實際貸款利率至少都來到了年化5.3%以上。
由於中國內地的銀行大多是國有銀行,它們基本上只是對接一些國有企業的貸款項目。實際上,對於內地的大部分人而言,國有銀行根本不是一個可靠的融資渠道。
如果人們選擇國內為數不多的民營銀行,那就只能面臨利率大幅提升的情況。對於民營銀行而言,借貸的利率會高於國有銀行,如果是經營性的貸款,利率甚至會來到年化7%或8%以上。
在銀行系統以外,還有很多「雜牌軍」,例如各種民間借貸機構和網路借貸平台,其利率更要高於民營銀行的利率,來到10%以上完全不是問題,基本上接近於「高利貸」的範疇。本文對這類「雜牌軍」暫不做深入討論。
由此可見,香港的實際利率大大低於內地,即使在全球加息的周期內,其資金成本也是非常低廉。這相對於資金昂貴、商業信用度低的中國內地而言,是香港非常大的一個優勢。
資金成本這件事情有多麼重要呢?對於我們的金融投資來說(無論是長線的保守型投資,還是短線的進取型投資),資金成本直接決定了我們的收益。
低利率撬動的高收益
我們用最簡單的方法描述一下:假設你想要投資某種商品,其投資門檻為2萬元,但你的自有資金不足,只有1萬元。於是你以每年10%的利息借貸了1萬元,達到了投資門檻。
一年後,你用這2萬元賺了20%的收益,也就是4000元。這時候,你必須支付借來的1萬元的10%的利息,也就是1000元。另外的3000元是純收益。實際的年化收益從20%增加到了30%,這就是槓桿的作用。
但這個10%的利息顯然太高,如果利率降低到只有5%呢?在相同的本金與獲利的情況下,你只需要償還500元,你最後的實際年化收益增加到了35%。
不要小看這一點點的利率增加,長期來看它會帶來巨大的收益。如果每年的收益都在之前的基礎上增加5%,按照複利計算,10年後的收益就將在之前基礎上增加至少1.6倍,20年後收益會增加2.65倍以上……這可不是一筆小數目。
同理,中國大陸和香港之間巨大的利率差距,使得香港成為了平均收益更高的金融服務中心。香港是國際金融都會,人們能夠投資的商品種類非常之多,全球化的投資的方法和渠道繁多,最重要的是,加槓桿的成本低廉,並且十分安全。
我們暫且不說炒股和炒期貨的加槓桿行為。那是屬於高風險投資,具有較強的不確定性。我們不妨以香港固定收益的美式分紅保單產品來舉例。
假設某公司推出了一個「剛性兌付」的儲蓄單,10年的年化收益為6%,100萬美元起投(嚴格來說,香港不具有剛性兌付的概念,但是監管機構要求金融機構公開固定收益產品的兌現率,普通人可自行查閱)。
如銀行按照3:7的比例受理貸款,即首付30萬,可抵押70萬,那這時你可以用30萬美元購買等價的美國國債,以高信用度的美國國債作為擔保,獲得30萬美金的信用額度,以此信用額度來支付保單的「首付」。
這抵押的70萬美元和首付30萬的信用都需要按年交付貸款利息。之前提到過香港的資金成本很低,基準利率略高於2%。商業銀行對於此類金融產品的貸款利率會在此基礎上增加1到1.5%。
但如果是與私人銀行合作,那麼實際的利率可以進一步降低到2%,接近銀行同業拆借率。也就是說每年的利息一共要支付最多20000美元。
在收益方面,每年的總收益為100萬保單固定收益的6%加上價值30萬的美國國債的收益。美國10年期國債收益率現在大約是2.7%,以後國債的收益率還可能上漲,也就是說至少會有8100美元的年收入,加上100萬保單本身6%的保證收入,一共是68100美元。
在減去支付的利息20000以後,每年的凈收益為48100美元。假設在10年後退保提現,其提取的現金總額為168.1萬。他實際支付了30萬美金首付以及10年總利息20萬,共計50萬,收益方面扣除貸款本金70萬之後,年化收益率進一步增長到9.6%。對於保障性的投資計劃來說,十年內達到這種收益率是非常難得的。
這樣子的投資方式,在中國內地幾乎是不可想像的。首先,內地的政策不允許你投資任何美金資產,此外,極高的貸款利率會讓你無法進行槓桿操作。如果支付的利息已經等於甚至超過你的固定收益,那麼這種投資計劃也就變得毫無意義。
中國內地的金融保險產品質押利率是多少呢?最低至少是在5.5%左右。假設即使在內地有機會投同樣的一份美金產品,光是支付的貸款利息就基本與分紅持平甚至更高,盈利也就無從談起。
差距就是如此的明顯。當我們享受著香港地區低廉的資金成本和自由開放的市場環境之時,千萬不要忘了這種優勢是如何形成的。
完善的法律制度、尊奉法制的精神、高度的商業信用造就了香港今天低利率的環境。
這並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依靠長時間的積累才得以慢慢獲得的。不忘初心,方得始終,歷史賦予香港的金融優勢需要我們繼承並發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