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22萬億理財產品距違約再進一步 87%都是個人投資者

近年來吹起違約風暴的中國信用債市場上機構投資者佔據絕對主力,但不要以為個人就離這一風暴眼很遠

中國理財市場過去15年從無到有,目前非保本理財存量超22萬億元,發展如此之快,主要是因為以個人投資者為主力的這一投資群體深信,不管所投底層資產發生什麼問題,理財產品本身要打破剛兌依然面臨巨大的道德風險。最新官方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末,包括中國普通老百姓和高凈值人群在內的個人投資者持有非保本理財產品的規模已達到19萬億元,佔比達87%,規模和佔比雙雙創史上最高。

值得注意的是,去年末上述理財產品中投資於信用類固定收益產品的比例升至45.06%,幾乎佔據了半壁江山,較2017年增加了11個百分點。而在岸信用債市場近年來正不斷爆雷,2018年創下了約1200億元的創紀錄違約規模,今年一季度違約規模再創同期歷史新高。截至4月11日數據顯示,兌付承壓債券規模達到2138億。

640 1 5

隨著資管新規推進,凈值型理財產品的發行提速意味著打破剛兌步伐的加快,在打破剛兌以改善金融體系風險定價和降低道德風險以維護金融市場和社會穩定之間,中國監管者須謹慎應對。

「投資人購買理財產品,實際上是基於發行銀行的信用,」麥格理分析師許世德接受彭博採訪時說,監管機構目前面臨著一項艱巨的任務,即如何在未實際發生風險事件的情況下,對投資者進行風險教育。

近幾年來信用債市場打破剛兌已成常態化,中信證券固定收益研究主管明明就指出,信用債違約已使一些公募基金的產品凈值受到損失,銀行理財產品的凈值同樣會受到損失,理財投資者尤其是個人投資者對此應做好心理準備。

個人投資理財是主力

銀行理財依然以個人類產品為主,同業理財和機構理財的比例去年顯著收縮。中信證券明明發送的報告稱,從規模變化來看,個人類產品2018年同比增長近13%,而機構類和同業類產品降24%和61%。

640 2 4

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副主任曾剛接受彭博採訪時表示,原來同業理財和機構理財佔比較高,因為有很多空轉的部分,股份行、城商行發行比較多,現在理財真正回到了資產管理的本源,個人投資的佔比上升是正常的。

民生銀行首席研究員溫彬在談及銀行理財結構出現的這一變化時稱,一方面,銀行按照監管部門金融去槓桿的要求,壓降同業業務佔比;另一方面,在資本市場低迷、貨幣基金收益率下降的背景下,個人投資者對銀行理財的需求上升,銀行主動推出更多的理財產品滿足個人投資者需要。

目前而言,理財產品仍是渴求收益但厭惡風險的中國家庭最安全的投資選擇。由於中國的資本管制,這些家庭的投資渠道有限。近期銀行理財產品的平均收益率約在4.2%,而一年期存款基準利率為1.5%,餘額寶周五的年化回報率不足2.52%。

在溫彬看來,從下階段看,鑒於同業理財相對期限短、資金價格波動大,銀行理財仍將以個人投資者為主。

凈值型產品擴容

2018年隨著「資管新規」和「理財新規」相繼落地,銀行凈值型產品發行速度已加快,新老產品更迭提速。根據普益標準數據統計,2018年銀行業金融機構共發行理財產品逾16萬款,其中凈值型理財產品4481款,同比增長高達280%。截至今年2月,全國凈值產品存續量達5520款,同比增約250%。

「銀行理財要打破剛兌,並且向凈值型產品轉型,未來還將以子公司的方式運作,」溫彬表示,「這不僅對銀行理財的投資管理能力提出更高要求,廣大個人投資者也要增強風險意識,適應凈值型產品收益波動的情況。」

申萬宏源分析師孟祥娟也表示,嚴格意義上講,理財已經打破剛兌,實際合同條款絕大多數都是不保本不保息的。雖然本金損失的案例還比較少,但投資者尤其是個人投資者需要進一步加強風險意識。

如果理財產品出現重大違約,散戶投資者過於集中可能會帶來意想不到的社會影響。東方金誠首席金融分析師徐承遠表示,預計在未來轉型中,銀行將加大個人客戶的培育,如何匹配個人投資者的財富管理要求和風險偏好,將成為理財市場的競爭重點。

香港保險資訊網累計為500萬訪客提供香港保險最新資訊,專業香港保險從者為您提供一站式香港保險投保和售後服務。
是的,內地人可以購買香港的保險,但需要親自赴港簽署保單,這是香港金融管理局的規定。此外,內地投保人購買的主要險種包括儲蓄型保險、重疾險、壽險和醫療保險。內地人購買香港保險的主要優勢在於產品種類多樣、保費相對較低且具有全球醫療保障。
香港保險產品的保單受香港法律保護,不適用於內地的法律制度。如果發生糾紛,通常需要依據香港的保險條例處理​。
香港儲蓄型保險因收益率較高和稅務優惠政策,通常被認為是較好的理財工具,尤其適合長期儲蓄。但需考慮匯率和跨境操作等因素​。

(3)
上一篇 2019-04-15
下一篇 2019-0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