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我們介紹過:陳茂波:希望香港保險業可在大灣區分銷產品,「自去年9月推出以來,目前快速通道計劃收到了數家公司的申請,我們不僅從技術層面來考察這些申請機構是否符合發牌條件,而且希望藉此機會以金融科技來推動香港保險業長遠的發展。」11月27日,香港保險業監管局(下稱保監局)行政總監張雲正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專訪時表示。
他透露,香港保監局將在今年年底前頒發首張網路分銷保險公司牌照,並於明年上半年再發一至兩張牌照。這項名為「快速通道」的實驗計劃是保監局2017年9月底推出的兩項先導計劃之一,為申請機構提供一條專隊,加快處理採用全數碼分銷渠道經營的新保險公司的授權申請。
據悉,快速通道申請者必須擁有一套創新和穩健的商業模式,通過數碼分銷,在產品開發、分銷、客戶服務和成本效益方面,為香港的消費者帶來益處。
香港金融發展局去年發表題為《香港金融科技的未來》報告,對不同地區的金融科技發展概況進行剖析。報告指出,保險科技(InsurTech)是香港推動金融科技五大發展重點領域之一。
「現有很多保險公司已經將科技應用在銷售渠道、理賠等不同方面,而快速通道則主要針對初創公司,讓他們得以在數碼渠道銷售產品,而非面向現有的持牌人。因為申請傳統保險牌照的審批過程比較複雜,耗時較長。」他坦言。
兩類機構申請「快速通道」
張雲正透露,目前主要有兩類機構提出申請「快速通道」,「一類為年輕的創業家與現有的保險公司合作,兩者大都組成合資公司,傳統保險公司並非主要控股方,而以持股形式提供支援。這類申請人目前占多數;另一類為獨立的科技公司,他們需要一個平台來測試其技術確實能有效改善保險業現有的流程和服務,最終提供技術輸出。」
同時,他坦言,這些申請者目前計劃推出的產品並非傳統的保險產品,而是因應科技發展改變消費模式帶來的風險而設計的產品,「比如資料外泄,網購產品與描述不一致等,或者開發一些理賠、投訴處理等軟體,將改變傳統保險產品流程。」
以香港壽險市場為例,保險的滲透率高,而保障程度卻不足,「目前市場上很多保險產品的儲蓄及投資成分較高,銷售渠道以中介代理人為主。保險的主要功能在於保障風險,而非投資增值,因此對於這些申請機構有一定的產品導向,比如他們銷售的主要為結構簡單、保障型強的產品,回歸保險的基本。」他坦言。
張雲正表示:」這類以網路渠道為主的公司主要針對年輕的客戶群體,而這些客戶較多面對一些低頻高影響的風險,因此這些客戶購買的保險槓桿(保費與保額之比)最高,保費最低。而在香港現有以中介代理為主的銷售模式下,這類產品並非傳統保險公司主力推售的產品。」
對於傳統的保險公司而言,與新興科技公司結盟可謂一舉兩得,「吸引潛在的年輕客戶有助於幫助保險公司分散風險,因為這類客戶發生事故的比率相對較低,而且有助於幫助其拓展新的客戶群。」
他透露,目前亦有一些內地公司參與快速通道牌照申請,但由於該計劃對可銷售的產品範圍有一定的限制,一些內地保險公司則傾向於選擇與香港現有的保險公司合作。11月底,雲鋒金融宣布收購美國萬通保險亞洲有限公司,交易金額達到131億港元。雲鋒金融此次收購意在融合現有的金融科技服務與傳統的保險業務,利用萬通亞洲金融科技能力,開發涵蓋信息技術、在線和線下平台的金融服務生態圈,完善金融服務生態體系。
內地資本赴港投資保險公司已成潮流。2017年1月,高瓴資本、騰訊控股入股香港保險業英華傑(香港)。2016年,泰禾和九鼎先後收購了大新和富通保險。還有更早期的復星集團和國際金融公司共同在香港發起鼎睿再保險。
此外,他透露,這與保監局成立以來的角色轉變有關,「以往的保監處(編輯註:後於2017年6月新成立香港保監局)主要擔當一個審慎監管的角色,並無市場促進的角色。根據新的保險條例,保監局在維持審慎監管、市場穩定之外,法定職責還包括向保單持有人、潛在保單持有人提供信息進行風險教育,促進市場可持續發展,以及促進香港保險業的競爭力。」
大灣區保險服務中心
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過程中,金融保險的地位和作用不言而喻。據悉,香港特區政府目前正與內地商討,希望批淮香港的保險公司在大灣區設立壽險售後服務中心,提供理賠及其他售後服務。
張雲正坦言,設立服務中心既不涉及市場對接,亦不涉及銷售行為,而是將現有服務轉移提供地點,牽涉的改變不大而且兩地互惠,「大灣區計劃將會吸引更多的香港人在大灣區居住、工作,因此如果香港保單持有人可以輕鬆在大灣區獲得售後服務或者理賠,將會提供更多的誘因;同時,內地客戶占今年上半年新造保單的27%,將體檢、理賠服務轉移至大灣區,有助於優化當地的產業結構並增加就業。」
近年香港保險市場發展蓬勃,投保額度不斷上升,內地旅客已成為香港保險市場最重要的增長動力。他透露,經過前兩年的高速增長後,目前大部分內地遊客在香港購買的保單均為健康人壽保險產品。
由於香港保險業競爭力較強,已經成為香港服務出口的重要一環,去年香港向內地訪客發出的新造保單涉及的保費達508億港元,佔個人業務總新造保單保費約三成。
據保監局資料顯示,今年上半年由內地訪客帶來的新造保單保費達到223億港元,佔個人業務總新造保單保費的26.6%。其中,約95%是醫療或保障類型的保險產品,例如危疾、醫療、終身人壽、定期人壽及年金等。相比之下,十年前,2008年全年內地訪客的新造保單保費僅為32億港元。
數據顯示,作為中國經濟最發達的區域之一,粵港澳三地保險保費收入據統計約1160億美元,相當於全國總額的四分之一。
對於外界關注的「保險通」,即允許香港保險公司在內地銷售保單,方便內地居民可以直接在內地購買並進行理賠,張雲正坦言,由於涉及兩地監管協調較為複雜,因此牽涉一系列問題包括是否允許香港或者內地保險代理去銷售香港保單?如何監管這些保險代理?如果出現糾紛,在何地法院進行裁決?
「類似於股票通、債券通,未來保險通將採用資金封閉通道,監管機構可以清晰地監控每月保費、理賠資金以及保單分紅資金的流向,而且一些保單分紅的資金可以匯回內地,確保這類資金不會停留在香港,」他坦言。
「一帶一路」保險樞紐
隨著「一帶一路」建設的推進,越來越多的內地企業「走出去」,為香港保險業的發展帶來了新的機遇。 張雲正坦言,按照中央政府的規劃,香港在「一帶一路」的定位十分清晰,從保險行業來看,香港是保險樞紐以及風險管理中心。
「我們希望兩地關於償付系統互認後,能在再保險之外的其他險種實現突破,比如輸油管道的恐怖襲擊風險、發電廠主要組件的延誤風險等。『一帶一路』項目多,年限較長,風險大,通常涉及多邊合作,香港保險業歷史發展悠久,可以幫助內地保險公司進行風險分擔。」他表示。
同時,他透露,在推動「一帶一路」建設時,內地政府鼓勵內地大型國有企業,尤其是重工業國企,來香港設立地區總部,成立專屬自保公司,「目前香港已經有三家內地國企在香港成立了這類公司,分別為中海油、中石化、中廣核,此外上海電氣正在計劃中。」
專屬自保公司是由母公司所成立,專門負責承保母公司、集團公司或其他關聯公司保險業務的保險人。成立這類公司可以有效地為母公司進行風險管理。
為了吸引內地企業來香港設立專屬自保公司,今年7月,香港特區政府修改了《稅務條例》,將專屬自保保險公司業務的稅務減半優惠擴大至包括在岸及離岸風險的業務,爭取更多內地企業在香港設立專屬自保保險公司。此外,香港保監局聯同中國保險業協會成立專屬自保保險的研究中心(目前正在研究具體的成立事宜),協助提升香港業界在專屬自保保險範疇上發展的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