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接到很多朋友諮詢香港銀行開戶,由於不能來香港,很多香港銀行在內地網點都是可以開戶的,最低門檻就是銀行存款20萬即可,要求還是非常低的,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去了解一下。隨著疫情的多輪爆發,2020年是一個充滿不確定性和困難的時期。2021年則將是我們在疫情後振作起來的一年。埃森哲在年初發布了名為《Banking in 2021: Top 10 trends to watch》的文章,闡述2021年銀行業界需要留意的10個趨勢。
筆者在今期會先探討當中5個趨勢,並加以香港及內地的實例與大家分享。
1. 擴大、創新、集中業務(Go Big and Stay Home)
2021年預期並不會有太多戰略性轉型,反而銀行會把業務重心集中到本地市場。近年金管局推出多項智慧銀行新紀元措施,大部分銀行亦響應金管局接連推出創新科技去應對,但創新科技需大量資源和開發。我們預計2021年零售銀行將會從「Too big to fail」逐漸變為「Too small to succeed」,即規模較大的銀行比較容易利用競爭優勢應對日新月異的新科技、監管機構和客戶的需求,然而規模較小的銀行會較難應對,或面臨淘汰。
2. 新常態(The Neo-Normal)
獲發虛擬銀行牌照的8間銀行在2020年間相繼投入服務,並以創新手法吸納客戶(如彈性定期存款計劃、電子錢包聯動、每日派息等)。面對新的競爭對手,傳統銀行除了增加服務的創新元素,亦嘗試在定位上作出相應的改變,如有美資銀行開始集中主力發展數碼世代客戶及財務管理的業務。2021年預期會有更多銀行在定位上作出調節,區分自家銀行與其他銀行的產品和服務,特別是針對虛擬銀行未能服務到的範疇上。表現最佳的虛擬及傳統銀行將為銀行市場創造新常態,而未能作出精準定位的銀行前景將變得不明朗。
3. 全面化手機應用程式(Twilight of the banking apps)
面對新科技的挑戰和客戶的需要,各銀行都積極增添手機應用程式功能及優化原生App(Native app)的設計,從而改善客戶體驗。過往各銀行已陸續推出並優化手機應用程式內的交易、繳款、借貸、投資、按揭、智能客服(Chatbot)等功能。在銀行層面,多方位的應用程式能增加交叉銷售(Cross-selling)機會,而在客戶層面,能在一個應用程式里處理多方位的服務遠比單一服務性的應用程式方便。因此,在2021年相信各銀行將會推出更全面的手機應用程式,為客戶提供一個無縫(Seamless)的體驗。
4. 產品透明度(Radical Transparency)
傳統銀行常被批評服務條款及收費不盡透明,而部分虛擬銀行及匯款機構則在這方面顯示出與客戶良好溝通的決心。以一家虛擬銀行推出的扣帳卡(Debit card)為例,客戶以扣帳卡簽帳後,能馬上以短訊及App推送得知簽帳及回贈內容,及後亦能在帳戶內一一查閱簽帳回贈明細;相對大多傳統銀行只提供累積回贈查閱的功能,在產品透明度上就顯得略遜一籌。我們預期銀行在2021年會嘗試增加產品、服務收費的透明度,贏取客戶信心。
5. 膨脹的消費信貸市場(Getting the credit)
於2020年間,由於政府出力援助,導致很多傳統的信貸指標都未能準確預計2020年度的虧損。我們預期這些虧損將在2021年逐漸浮現,因此一個以數據驅動的信用管理方法將是銀行的致勝關鍵。我們可見一些領先的銀行已開始利用數據從P2P付款到信用卡簽帳去剖析客戶的信貸情況,並以此微細劃分客戶層(Micro-segmentation)。
除此以外,在電子商貿(e-commerce)零售交易持續增長的環境下,銀行亦需考慮如何在信貸市場提高信貸業務,這方面內地消費信貸市場明顯較香港成熟,故我們預料2021年各銀行將需針對零售渠道(從上游的供應鏈、到下游的「先消費,後付款」客戶群)推出更多信貸產品以擴闊自身信貸業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