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我們介紹了:2020年港股開戶:銀行股票賬戶、證券行股票賬戶以及股票手續費對比,相信大家對港股開戶還是有一個初步的認識,在成功進行港股開戶後,我們接下來就要選擇怎麼買港股,什麼是香港藍籌股?什麼是ETF?什麼是新經濟股?今天我們就這些疑問做一個仔細的分析。
什麼是藍籌股?
要講港股,一定要先認識恒生指數。恒生指數自1969年推出,被視為香港股票市場最重要的基準指數,平時聽新聞講「港股今日升XX點、跌XX點」,就是說恆指當日升多少或跌多少。不過,恒生指數究竟是如何計算出來?
恒生指數是由恆指成份股,俗稱「藍籌股」所組成,恆指之所以具代表性,是由於藍籌股必須由市值最大且成交最活躍的股份所組成,代表了港交所內所有上市公司的12個月平均市值涵蓋率的63%。換言之,有資格晉身藍籌股的股份,均已足夠證明其於香港股票市場的份量。
由於藍籌股市值大、流通性高,故深受機構投資者,即基金及投行等歡迎,部分被動型基金亦因要追蹤恆指走勢而須持有特定數量的藍籌股,很多散戶亦因此認為藍籌股較「穩陣」,即使股價會如一般股票般波動,但其企業管治及投資者關係等會較好。加上藍籌股市值大,受沽空機構狙擊的機會較小,所以亦有較保守的股民會選擇只投資藍籌股。
不過,要留意的是,藍籌股亦非「十足穩陣」,股民要根據公司業績、行業前景等因素選股,否則盲目入場最終只會損手。例如利豐曾為藍籌股中堅份子,可惜在互聯網的衝擊下,業績連年倒退,股價拾級下跌,最終慘遭「搣柴」被剔出藍籌。
目前藍籌股共有50隻,但各股份對恆指的影響並非均等,恆指公司會根據每隻藍籌股的市值及流動性,來計算其權重,亦即該藍籌股的變動對恆指的影響力。例如,騰訊股價變動對恆指的影響力遠超國泰,而單隻藍籌股的權重上限為一成。
什麼是ETF?
如果股民看好某一概念,如中國股市、環球科技行業、或金價走勢前景等,但又不懂如何投資,或投資該概念資產的限制較多,如入場門檻高等,投資者可選擇交由基金經理代勞。基金並非洪水猛獸,亦非必須透過財務顧問才可參與的投資遊戲,目前市場上有一款基金產品名為「ETF」,全名為「Exchange-trade Funds」(交易所買賣基金)。顧名思義,股民可於聯交所購入相關基金,買賣程序及洗費與一般股份交易沒有太大分別。
每隻ETF均有其投資主題,如追蹤股票指數、買賣黃金、A股、債券等,涵蓋不同資產類別,買入相關ETF便類似僱用基金經理協助投資相關資產。但股民需注意,雖然ETF的價格一般會與相關資產價格掛勾,但升幅未必會一樣,因當中涉及ETF的管理費用,以及相關價格的股息或利息等其他因素,均會左右ETF的資產淨值,ETF的運作方式亦會令其價格與資產淨值存在折讓或溢價,故股民需細讀心儀ETF的詳細資料。
投資ETF早已於美國盛行,但因種種因素,在港股並非十分流行,往往只有數隻ETF較受股民歡迎。不過,多間資產管理公司及政府已開始鼓勵ETF在港發展,亦開始推出更多ETF種類,包括反向ETF等,讓投資者有更多選擇。
什麼是收息股?
如果沒有空經常追蹤股市,又想每年有固定回報跑贏通脹,投資收息股或許是你的選擇。收息股即提供穩定股息回報,且股價波動不大的股份,這些股份通常為收入穩定,公司業務已成熟,但業務再增長空間有限的公司,故傳統而言,收息股一般為公用股。
公用股即經營公共事業的股份,如城市燃氣、電力、公共交通系統等,由於這些公司通常具備壟斷或寡頭壟斷的特性,故收入穩定,利潤亦有保證。但礙於法規所限,其利潤空間通常被封頂,因此此類公司把賺取的利潤再投資的意欲不大,索性把較大部分的利潤回饋股東,導致該類股份的股息率可觀,吸引風險承受能力較低的長線投資者及基金吸納。
然而,由於目前港美息口低企,加上美債孳息率長期偏低,故投資者需留意資金早已流入傳統收息股,推高傳統收息股價格,拖低股息率。
什麼是新經濟股?
市場對新經濟股沒有絕對定義,一般來說是指資訊科技、互聯網金融、消費(旅遊、娛樂等)、新能源和醫藥等板塊。「新經濟」泛指任何互聯網科技衍生的經濟生態圈,與「舊經濟」如傳統銀行、地產、零售等行業不同,「新經濟」涉及客戶大數據,讓企業透過大數據分析,更準確了解客戶需求及未來發展方向,市場的憧憬更大,故深受市場歡迎。
科網企業近年如雨後春筍般冒起,部分更變成國際巨企,如騰訊、阿里巴巴、Facebook等,當中騰訊上市13年,股價便已累升數百倍,令全球投資者對科網企業趨之若鶩。但凡牽涉大型科技企業的「新經濟股」,均炒得火熱,如希瑪眼科掛牌首日曾狂飆76%。
不過,股民需要注意的是,現今科技公司氾濫,需慎選具潛質的公司,且大部分公司前期投資巨大,開業初期難找到變現模式,故伴隨的風險亦會較大。因此,若風險承受能力不高的股民便最好三思而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