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談論香港重疾險時,到底是在說什麼呢?
今天,就給大家科普一下重疾險的真正作用,可不僅僅是補充大病醫療費用的,希望讀者們能正確認識重疾險保額的作用,然後選擇合適的保額。
醫療費用的補充
當我們治療重疾時,除了支付醫療費用外,還會產生大量的關聯開支和額外開支,這是通過社保和商業醫療險所不能報銷的。比如腎衰竭,我們找腎源的過程需要花錢,找到腎源需要花錢購買,所以在治療重疾的道路上,並不僅僅是醫療費那麼簡單。
問題:除了醫療費之外難道沒有其它的開支嗎?想拿到腎源難道僅僅靠等就可以嗎?給家屬「紅包」之類的打點能少嗎?路費能少嗎?而這些開支社保和醫療險能報銷嗎?
康復費用時間 3-5年(2-5倍的治療費)
一般情況下,重疾治癒的時間大概兩年左右,但往往需要至少三年的持續不斷的康復治療,康復期間的營養費、關聯開支同樣是個無底洞。而康復治療才是真正讓患者戰勝重疾的鍵,相對歐美的高治癒率,很多國人不是倒在重疾的治療期,而是倒在康復期。
問題:為什麼醫生說五年沒有複發就算癌症治癒?為什麼身邊越來越多的人癌症被治癒了?為什麼癌症終於治好了,但有的人卻又倒下了?蟲草、人蔘、靈芝這些公認的救命神葯難道不需要花錢嗎?
治療及康復期間的收入損失
罹患重疾後,患者即無法正常工作,這種狀態可能要持續五年時間。一般的工薪階層,往往最多只能領取基本工資,而個體工商戶或者私營企業主的經營活動基本停滯。相應的,這五年收入會大幅縮水。
問題:收入銳減的情況下,這五年的生活費、治療康復費用從哪裡來?一家人該怎麼活下去?靠積蓄?靠親戚朋友?還是靠賣房?你有想過一套房多久才能賣出去?
康復後收入損失
當徹底康復開始工作後,我們會發現自己的事業心一定沒有之前那麼強,工作起來也沒有之前那麼拼,工薪階層的專業知識已被淘汰、業務技能早已荒廢,私營企業主的客戶群基本丟失、商業模式也已發生變化、行業早已洗牌,與其說是復業不如說是重新創業。相應的,康復後的收入損失其實是非常大而且會持續很長的時間。
問題:沒有五年前的拼勁、沒有五年前的專業、沒有五年前的客戶、沒有五年前的社會生存能力,你覺得未來還能有五年前的收入嗎?重新創業不需要花錢嗎?
康復後健康開支
經過五年的系統治療和康復期雖然基本治癒,但身體的整體健康水平大幅下降,患病的可能性就大幅上升,但由於患重疾後無法再購買商業醫療險,後期健康開支幾乎只能依靠收入和積蓄負擔。
問題:得過一次重疾後,你覺得再生病的可能性說變大了還是變小了?同樣是普通的感冒,一般人可以不用管,但得過重疾的人敢嗎?就算是小病照樣會要命吧?你覺得得過重疾失去醫療險保障的人除了一點可憐的社保之外,除了硬砸錢還有什麼辦法嗎?
康復後護理開支
部分重疾,如癱瘓、偏癱、帕金森氏綜合症、腦中風後遺症、老年痴呆症等,可能需要終身康復治療,或者終身專業護理,其開支巨大,且常年投入,給家庭帶來的經濟壓力也不可小覷。
長期固定開支彌補
每個家庭都會有一些長期固定開支,如,住房按揭、子女教育、老人贍養、期繳保險等,如果因為罹患重疾後收入水平大幅下降,可能會導致這些長期固定開支無法繼續負擔。其中:住房按揭,特別是剛需房未來的續供能力直接關係到家庭的基本生存質量;子女教育,特別是計劃孩子出國留學的,其本科3年、碩士2年開支也非常驚人,如果剛剛開始出國留學之路卻因為經濟原因停止學業,還不如當初就在國內上大學;老人贍養:子女罹患重疾後,家裡老人往往身心受到雙重巨大的打擊,正常的生活規律被瞬間打亂,健康狀況會急劇下降,甚至出現兩代人同時住院的情況,其健康、護理類開支也會加大;期繳保險,包括家庭成員的基本保障、養老等,正常情況下在家庭支出中都佔有較大的比例,一般都是長期繳費,如果因為經濟原因無力續繳,將使原先的保障體系崩塌,讓家庭面臨「裸奔」的風險,一旦再次發生風險損失,將無應對能力,從而徹底「因病返貧」使幾代人難以翻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