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理財不再保本保收益
近日央行聯合銀監會、證監會、保監會、外匯局等部門,發布《關於規範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徵求意見稿)》,按照資管產品的類型統一規制,明確凈值化管理,打破剛性兌付。對打破剛兌有了明確要求,明晰了剛兌的認定和處罰。
這個指導意見對於普通老百姓最直接的影響就是花錢買的銀行理財產品,銀行不再保本保收益,連保本基金也不再保本,你的錢可能虧得血本無歸,而且銀行可以不負任何責任。
與此同時,指導意見上還說降低期限錯配風險,金融機構應當強化資產管理產品久期管理,封閉式資產管理產品最短期限不得低於90天。意思就是,90天內的短期銀行理財也將消失不見。
將來,在銀行大堂你再也看不到那些理財經理和你滔滔不絕的說自己的理財產品保本保收益了!
銀行倒閉最多賠付50萬
原來很多人認為把大部分錢放在銀行,他們相信銀行是不會倒閉破產的,不過現在,銀行破產也不是不可能,從2015年5月1日起,《存款保險條例》正式開始施行。《條例》明確規定,存款保險實行限額償付,最高償付限額為人民幣50萬元。
在銀行購買的金融產品不受保護,這就是說,如果銀行破產,你在這家銀行的理財產品,不管多少,都不會有全額賠付的。而如果發生存款丟失、銀行理財產品本金虧損、銀行代售理財產品出現兌付危機,銀行一分錢都不陪。
你的錢存銀行,就是等於把自己家的磚,拿去給別人打地基,蓋房子,然後別人再給你一顆石子作為回報。最後,你的磚還是磚,但是人家卻用了你的磚,造了大樓,最後賣給你。
實際上銀行存款利率過低,老百姓把資金在銀行一年期定存後,去除CPI因素,實際收益為負值,你的錢不值錢了 ,存著就等於割你的肉。
我們曾以為銀行是茁長生長的土地,沒想到二十年過去了,你卻越來越瘦了!僅僅通過銀行存儲來理財,想跑贏通脹幾乎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把錢存銀行的都哭了!
馬雲、馬化騰強烈建議購買保險
央視:低利率下趕緊買保險
上投摩根投資總明甫:利率往下走,我建議大家應該早點去買保險,因為保險它的定價是,市場利率越低,基本上保障是越來越貴。
香港保險業已經發展了很多年,分紅型的儲蓄產品十分成熟。由於香港保險公司的投資領域遠比國內保險公司的要廣,賺錢的能力也比較強和比較穩定。基本上來說,銀行能做到的,香港保險都能做到,但是香港保險能做到的,銀行卻未必都能做到。就拿抵禦通脹風險來說,很多香港保險的分紅型儲蓄產品,不但承擔了與儲蓄差不多的角色,長期收益通常勝過銀行(香港友邦的充裕未來,年收益在6%的複利水平);同時也兼具保險的功能。
綜觀各種銀行理財產品,能夠保證贏利的只有少數。既能贏利又能轉移風險者,則非保險莫屬。相比香港保險和國內保險,香港保險在保障和盈利方面更勝一籌。一般來說,香港分紅型儲蓄保險長期賠付的數額,可能是所繳納保險費的幾倍,甚至數十倍、數百倍。要想成為億萬富翁,絕對不是夢。
香港保險優勢更加明顯
保險是什麼?丘吉爾說:「保險是唯一的經濟工具,能夠保證在未來一個不可知的日子,有一筆可知的錢。」保險就是你家的財神,你有錢時幫你守錢,你有難、缺錢時立即給你一大筆錢!利用保險,很小的一筆錢就能產生很大一筆錢的作用。
所以說,聰明人都會拿出10%至20%的資產配備保險。
保險能用很小的一筆錢就能產生很大一筆錢的作用,保險就是雪中送炭,雨中送傘,就是以法律合同的形式,確保讓你在未來不可知的日子裡有一筆可知的錢!你的錢永遠都屬於你,而且保值增值。
香港保險對於大家來說更加是一個絕佳的選擇。無論是重疾險,分紅型儲蓄計劃,高端醫療險,都是國內朋友的首選。因為這些險種的保障,收益回報,保費,全球理賠,資產配置等等方面都遠比國內保險要好得多。大家為了自己,為了家庭,為了孩子,都應該今早購買合適的香港保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