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76年,英國公平保險公司進行決算時發現,實際責任金比未來的保險支付所需要的責任金多出許多,於是將保險費的10%退還給保單持有人。它兼顧保障和投資功能,一推出就受到很大的歡迎。這是世界上最早的分紅壽險。後來,西方很多保險公司在這個基礎上進行了多樣化開發。1863年,英國的homesandfalker認為應該根據死亡率,利息率,費用率產生的盈餘對保單進行分紅。分紅保險在保單固定利益的基礎上,使客戶與保險公司共同承擔經營風險,讓客戶有機會分享保險公司的經營成果,能夠給客戶提供更多利潤空間。
那麼,保險公司的分紅來源於哪裡呢?很多人說,這還用問嗎?不就是來源於保險公司的投資收益?No,不完全對。準確地說,分紅來源於三差益:死差益,費差益,率差益。
死差益
是指保險公司實際的風險發生率低於預計的風險發生率,即實際死亡人數比預定死亡人數少時所產生的盈餘;
費差益
指保險公司實際的營運管理費用低於預計的營運管理費用時所產生的盈餘;
利差益
是指保險公司實際的投資收益高於預計的投資收益時所產生的盈餘;
可見,投資收益只是影響保險公司分紅的其中一個要素,當然也是比較重要的因素,但不是全部。
不過保險公司的分紅一般都是比較穩定的,跟投資性質的產品不同。這是因為保險公司一般會用預留的方式平滑各年的紅利,儘可能避免出現較大波動。比如今年盈利8%,一般發放5%出去,待盈利不好的時候,再用預留的部分來補貼,爭取每年都發放5%。
內地保監會規定保險公司最少要將盈利的70%分紅給客戶;香港不同公司會有點不太一樣,比如保誠,在全球承諾都是將盈利的90%分紅給客戶。其他公司,最低的也不會少於70%。
保險公司的分紅有兩種,美式分紅和英式分紅。所謂美式分紅,就是根據三差算出紅利後發放給客戶。英式分紅,則是以保額為基礎,將當期紅利增加到原有保額上去,而不是發放現金。
紅利的領取方式也有幾種:如果發放的是現金,則可以直接領取,或者用於抵交保費或累計生息;如果是增額紅利,則一般用於增加保額。
說了這麼多分紅的知識,可能有很多人問,我之前投保了分紅險,可是保險公司的分紅非常少啊。確實,非常抱歉,如果你是幾年前投保內地的分紅險,分紅情況確實不會很理想,而費用一般都是比較高的。比如,幾年前,還是二十多歲的姑娘,買了10萬重疾險(分紅型),每年的保費是4000左右。2013年,內地保監會對利率做了一次改革,各保險公司的利率水平可以由原來的不高於2.5%放開到不高於3.5%(如果高於3.5%,需要報備保監會審批)。利率越高,保費越低。別小看這個1%,這差不多相當於保費在原來的基礎上打了8折。不過因為內地保險公司的投資渠道受到很多限制,經營費用也比較高,分紅水平始終是跟不上香港的公司。所以,很多低費率的產品都是無分紅險。
而在香港,由於保險公司可以在全球投資,渠道多限制少,加上比較成熟的管理和經驗豐富的精算水平,降低經營成本和管理成本。很多公司的利率可以做到4.25%甚至更高,保費低的同時紅利也比較高。所以,在香港,90%的產品都是分紅險。除了住院險和意外險,還有其他消費型險,你想找到一個無分紅的儲蓄型險都是很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