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歷2020年的高低跌宕之後,環球經濟大致穩定下來,不過資產市場不確定性仍在,尤其是收益環境改變,為收益投資者帶來極大挑戰。投資者如要了解固定收益市場的前景,首先要審視環球通脹情況,從中窺探對息率走勢的影響。
新冠疫情一度打擊環球經濟活動,令通脹壓力有所紓緩,預期明年整體通脹或從低基數上升,尤其是能源價格今年上半年曾經處於極低水平。然而,從通脹掛鉤債券反映的市場通脹預期所見,需求面通脹在2021年未必能夠重拾動力。
明年通脹壓力料仍偏低
我們認為,大部分成熟市場的經濟活動要到明年中後期才有望恢復疫情之前水平。至於就業市場方面,失業率或將繼續高於平均水平。因此,各地即使實施大規模刺激措施,經濟亦很可能要擴張一段時間後才會出現通脹壓力。再者,成熟市場同時又要顧及政府債務激增,需要限制政府的利息成本。
在這種通脹環境下,我們認為成熟市場和亞洲央行明年上調政策利率的可能性不大。美國聯儲局早前轉用平均通脹目標策略,意味核心個人消費開支平減指數(PCE)要超過2%的目標一段時間後,才有望調高短期利率。即使政府債券收益率有一定上行風險,但寬鬆的政策應會限制其升幅。
美債保護功能逐漸褪色
傳統債券的收益持續低迷,美國國庫券的收益率目前已跌至低於1厘水平,無法為投資者提供合理收益,而且與股票之間的負相關性亦有所減弱,其在波動市況下的保護功能正逐漸褪色,箇中原因很可能與估值偏高有關。
美國國庫券的光環不再,投資者如要分散股票及其他風險資產造成的波動,又應該如何入手?大家不妨考慮一下傳統固定收益以外的一些選擇,例如資產擔保證券(ABS)、抵押擔保證券(MBS)等證券化資產,這類資產與股票的相關性較低,但收益率卻略高於美國國庫券。
企業債新興市場債前景佳
另外,低息環境持續下,投資者或要承擔額外風險以求換取合理收益。這既可來自企業債券的信貸風險,亦可以是本幣新興市場債券的貨幣風險。在美元有可能轉弱的背景下,後者看來特別吸引。
筆者相信各地央行將會維持超寬鬆貨幣政策,繼續利好新興市場債券和企業信貸的投資前景。在新興市場當中,投資者可能比較關注亞洲區的狀況,由於成熟市場固定收益與亞洲同類資產的利率差異,將吸引更多國際資金流入區內債市。尤其是中國在岸債券市場近年持續向海外投資者開放,讓投資者更能從中國政府和企業債券中發掘投資機遇。
這些資產目前的估值與長期平均水平相若,而與投資級別企業債券相比,較高的票息亦有助抵禦無風險利率一旦上升的風險,特別是違約率可能已經見頂。從風險角度看,如果醫療方案未如預期般有效控制疫情,並導致經濟復甦放緩,信貸息差擴闊的風險將會升溫,不過區內政府和央行仍可透過進一步的財政和貨幣刺激措施以抵消相關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