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香港保費融資,相信很多關注香港保險業的人士都很了解,就是利用小資金,利用槓桿,獲得較大保額,放大收益來獲得較高收益,因為美聯儲一直在加息,我們也要關注貸款利息,防止出現利息比收益高的情況出現。
任職內科醫生的陳先生,現年36歲,月入12萬元;其35歲的太太則是門診醫生,月入80,000元,擁有一個自住物業,市值約1,300萬元,另有100萬元股票及200萬元現金。
為了讓兩名分別兩及五歲子女有更好的學習環境,陳氏夫婦計劃安排他們入讀國際學校,惟大部分國際學校均推行債券制度,入場門檻最低50萬元,而且投入金額將不獲發還。
因此陳先生定下理財目標,希望利用一些投資工具,可以套回相關債券成本,每年只須承擔學費開支。
回報沒到預期會虧本嗎?
因應陳氏夫婦屬於高收入人士,筆者認為兩人可以考慮透過保費融資的方式,投入50萬元作為「首期」,投保一張保額332.8萬元的保單。
以投資年期十年、假設預期年回報率6.6厘計算,到時保單現金價值將達456.5萬元。
若扣除期間付出的總利息開支約94萬元,便可獲得74萬元回報,相當於「首期」1.5倍左右,足以抵銷國際學校的債券成本。
即使回報不似預期,分紅實現率只達預期利益的一半,陳氏夫婦也不會蝕本,而回報可達約15%。
在過去幾年利率低迷期間,不少人利用較低借貸成本,向金融機構進行融資,買入保額倍大的保單,以槓桿增加回報率,以達致其財務規劃的目標。
情況有點像買樓,因此被喻為「紙上物業」,但與物業投資不同,保費融資只須還息,毋須還本,財政負擔相對更輕。
雖然如今保費融資的借貸利息已較過往上升不少,達到4.3厘,筆者依然考慮以此作為投資工具。
原因在於市場估計息率見頂,進一步上升空間不大,最壞情況估算上調息口一至兩次,下行風險可控。
相反,未來當進入減息周期時,保費融資保單的回報還會因為借貸利息下跌,回報從而相應提高。
目前可謂利用保費融資進行投資的良好時機,以享受投資期間,利率較長時間處於下行的好處。建議客戶向其財務策劃顧問了解市況及因應個人財務需要再作決定。
準備長遠學費可考慮儲蓄保 此外,若干年後小朋友將會進入另一學習階段,迎來新的學費負擔。若為升讀中學的學費作準備,筆者認為陳氏夫婦可以考慮現時買入一份儲蓄保險。
由於儲蓄保險一般屬於長期投資;加上不涉及槓桿,風險較低,理論上同一時間回報會較保費融資低,卻可以提供長期較為穩定的回報,較適合不追求短期需要使用該筆資金的投資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