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年來香港信託越來越火,已經成為高凈值人群喜愛的金融工具,例如比爾蓋茨,喬布斯,洛克菲勒,李嘉誠,演藝界明星包括梅艷芳,王菲,蔡依林等。
使用香港信託的好處很多,其中一個為風險隔離。以國美控股集團行政總裁杜鵑為例,2008年國美董事長黃光裕因非法經營罪、內幕交易罪、單位行賄罪、三罪並罰,一審判決有期徒刑14年,罰金6億元。
誰想到,太太杜鵑利用平日購買保險和使用信託累計下來的家庭備用金,在黃光裕被捕後三天,拿出七千萬化解了公司這一大危機,陸續又拿出一億三千萬一共兩億,帶領國美重振旗鼓。
原來,黃光裕每年拿出凈利潤的2%打入杜鵑的個人賬戶,杜鵑就用這部分錢買保險和信託,沒想到這一做法在生死存亡之間拯救了國美的危機。
信託除了能做到風險隔離,還可以做到基業永續、家財穩固、個性化傳承等。
而海外的信託法和反洗錢條例都是不停的在更新,每年或每個季度都有可能變動。對香港信託公司來說,都需要盡本分進行審查。而資金前端主要審查的內容為兩個方向。
1. 委託人的身份審查
包括國籍、護照、地址證明(水電煤賬單)等。若是多重身份,例如持有中國身份美國綠卡,那就兩個身份的證明及審查都需要。之後海外信託公司會將資料錄入盡調系統審查,從而能知道委託人在全球範圍內是否犯了刑事責任,又或者會不會是政治敏感人物、公眾人物、大企業老闆等。若是藝人,拿的信息就更多。如果委託人曾經犯過罪,審查的時間和信息將會更嚴謹。
盡調系統是什麼?
按照客戶提供的護照英文全名,系統就會列出全球同名人士的記錄,包括是否曾經打過官司或是否有刑事記錄。例如客戶提供的信息表明曾經在福建打過官司,但盡調系統顯示在廣州打過官司,那就需要客戶提供解釋。
而香港信託公司也會從百度或谷歌上面的同名人士中查詢此人是否有出現一些信息是負面的,從而做出排查。
2. 委託人的資金調查
從委託人放到信託的資金來源進行排查:例如委託人的職業與收入是否匹配。此證明需要由公司出證明(提供職位名稱、年薪、分紅等)。信託公司收到記錄就會進行評估。
如果職業與收入不匹配,就需要證明其財富來源。例如委託人只是一名老師,但是收入確有上千萬,這就不匹配了。信託公司會對委託人進行詢問,比方說財產來源是因為房屋拆遷,分了幾套房子後全賣掉了,又或者透過理財機構進行理財賺到錢等等的原因,只要能提供證明,也可以接受。當然不是所有客戶提供資金來源,香港信託公司都會接受。比方委託人做煙草類等,屬於高危人群,哪怕財富再多,有可能也不會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