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4日,「第四屆深港澳銀保業務交流會」在深圳舉行。南都記者了解到,此次交流會由深圳市保險中介行業協會、香港一般保險業協會等單位聯合主辦,深港澳三地政府、監管部門、銀保專家、金融機構共同探討三地銀保業向本源回歸、高質量發展轉變的新方法和新路徑。
業內人士建議內地應該完善大額保單產品線
當前,金融業綜合化經營以及大資管格局逐步形成,銀行與保險具有更多業務合作空間。以深圳為例,截止2017年底,深圳人身險公司實現保費收入721.41億元。其中人身險市場新單期繳業務保費收入195.87億元,在新單期繳業務當中,銀郵渠道新單期繳業務保費收入60.85億元。
在交流會上,粵港澳的專家就目前粵港澳保險市場的產品戰略、營銷戰略、技術戰略進行了交流。其中全國政協港區委員,宏利人壽保險(國際)行政區域總監龍子明提及香港與內地保險產品時表示,香港保險的主險保障達到幾千萬,香港居民購買大額保單很普遍,但是內地缺少大額保單,內地人想要購買大額保單需要到香港購買,這一點內地應該改善。
深圳保監局中介處處長王影表示,下一步,深圳保監局將繼續努力做好保險業參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進一步加強深港澳保險合作,積極探索深港澳兩地保險市場在產品、服務、資金、人才等領域互聯互通的方式與途徑。
銀保業務挑戰與機遇並存
銀行保險業務誕生的初衷是讓客戶享有「一站式」便利快捷的金融服務。良好的銀行保險業務合作不僅有助於深入挖掘市場需求,培育客戶形成成熟的保險理念,擴大保險公司業務規模。業內人士認為,目前銀保業務挑戰與機遇並存。
建設銀行深圳分行個人金融部副總經理陳海燕表示,銀保業務面臨的挑戰主要有三個方面,第一,現在保險產品以長期壽險與長期年金險、分紅險為主,理財經理銷售短期萬能險的老辦法應該改變;第二,隨著用戶習慣了使用手機銀行、網銀,客戶到店率降低;第三,互聯網保險迅猛發展,也會分流銀保渠道的客戶。
中國的保險密度約為407美元,遠低於發達國家,發展空間還有6-11倍。儘管銀保業務面臨諸多挑戰,但前途依然是一篇光明。陳海燕認為,銀保業務應該大力發展金融科技,運用大數據挖掘,匹配用戶需求;完善產品線,滿足各類保障需求;培養專業的隊伍,幫助客戶合理規劃財富保障終生。「我希望銀行網點是一家中藥店,保險是其中一種藥品,客戶經理根據客戶的需求配置不同的藥劑,幫助客戶做到藥到病除。」陳海燕如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