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香港保費融資的文章,網上千篇一律,卻沒有說到本質上,很多都是以前的老文章,今天我們就這個融資的最新案例,分享給大家。
什麼是香港「保費融資」?
投保人、保險公司、銀行三方圍繞「保險合同」展開的合作主要有兩種:「保單貸款」與「保費融資」。
保單貸款(Policy Loan)
投保人把保險合同質押給銀行,銀行將保單現金價值的一定比例(如85%)作為貸款提供給投保人。
保費融資(Premium Financing)
投保人向銀行貸款購買保險合同,投保成功後保單將作為放貸的抵押物由銀行保管,直至貸款還清(類似於貸款買房)。
簡單來說,「保單貸款」是先買保單後貸款,「保費融資」是先貸款後買保單。從操作層面來說,「保單貸款」在同一時間只需要兩方的配合(投保人向保險公司購買保單,再將保單拿去銀行作抵押),而「保費融資」則在同一時間需要三方的配合(投保人向銀行貸款,銀行向保險公司繳付保費,保險公司簽發保單)。
因此,「保費融資」比「保單貸款」要更加複雜一些,通常對投保人的各方面要求也更高,比如在銀行的私銀賬戶里有幾百萬美金投資理財。
什麼叫「加槓桿」
搞金融的朋友都知道什麼叫「加槓桿」,但科普君假設此處有不是金融專業出身的文科生,所以簡單介紹一下「加槓桿」的原理。
「加槓桿」的本質就是通過借錢投資來擴大收益率。舉個例子來講,2015年底,小明看到萬科A連續漲停之後,想買萬科的股票,但無奈口袋裡只有一萬塊錢。小明覺得一萬塊投資經歷一個漲停板只能賺一千塊,太少,於是決定向銀行貸款五萬塊,貸款年化利息5%。小明盤算,如果「加五倍槓桿」,那麼經歷一個漲停板就能多賺五千塊,然後將股票拋出,把銀行的貸款還上,日利息可以忽略不計,幾乎凈賺五千塊。此等美事,豈有不做之理?
不過,「加槓桿」在擴大收益的同時,有能會將風險也放大。繼續上面的例子,小明貸款五萬塊買入萬科股票後,萬科A停牌了……小明買的股票套在手裡賣不出去,不止要交高昂的貸款利息,還要面臨萬科A復牌後幾個跌停的巨大損失。「加五倍槓桿」的投資如果失敗,給小明帶來的不是五倍的收益,而是五倍的虧損。
所以,在「加槓桿」前,要先了解「加槓桿」的原理與風險。
「保費融資」流程講解
要注意,不是所有的保單都可以做「保費融資」和「保單貸款」,一般,只有「高現價」的保單,且保險公司與相關銀行有穩定的合作關係,才可以進行「保費融資」。
「保費融資」的大致操作流程如下(實際操作中的金額會有少許出入):
開設相關銀行的銀行賬戶,在賬戶中存放初始資金(至少50萬港幣)以獲得融資資格;
自付10萬美金保費,在銀行融資50萬美金,合計60萬美金,向保險公司投保保險產品;
每月向銀行支付貸款利息,目前貸款利息為年化2.0%-2.5%左右;
投保保費在扣除各項保單費用後,按首三年鎖定年化4.5%的收益持續生息;
三年後退保償還銀行50萬美金的貸款,取回初始的投資本金與這張60萬美金保單期間所產生的所有收益。
1、香港有一個強基金制度,類似我們的五險一金,強制就業人口繳納一定費用,以此基金作為退休之用。
我對這個不是特別了解,有時間去具體學習一下。
不過,問了些香港朋友,他們覺得單單靠強基金並無法保證退休以後的生活(其實我們也一樣),
所以,一般的中產,在40歲左右,手上現金流比較豐富的時候,
就會開始存一筆錢,留著以後養老用。
存銀行利息太低,對抗不了通脹。
做常規的理財,會有風險,不夠穩定。
所以,很多人會買保險公司的儲蓄險。
儲蓄險在香港是一種非常受歡迎的產品,也是一種很常規的養老產品,
實際的操作就是分期,或者一次性存一筆錢在保險公司,讓它錢生錢,一定年限之後支取。
重點:儲蓄險的收益高於銀行存款,但風險低於一般理財。
當然,
除了養老,很多人會在小朋友出生的時候給他/她存一筆錢,等成年後支取,作為未來的教育or留學基金。
二者的作用都類似,穩定長期受益。
內地的儲蓄險,長期算下來,實際收益率在4%左右。
我之前算過,香港的儲蓄險產品(5年繳費),
數字上,差不多是8年回本,20年2倍,30年4.5倍,40年9倍,50年17倍。
看上去還不錯。
不過,折算成XIRR實際收益率,
10年的複利在2%左右,20年的複利在5%左右,30年5.5%左右,40年5.9%左右,50年6%左右。
這個收益率,大陸的朋友一般都不怎麼看得上的。
正如前文所言,儲蓄險勝在穩定,類似退休金和教育金這類不容閃失的資金,
靠著複利滾雪球,把金額越滾越大。
如果覺得靠存餘額寶也能到這個收益,那存餘額寶也OK。
2、不過,
今天想說一款收益率相對比較高的產品,通過槓桿,把收益做到更高。
同樣還是之前提到的那家可以做到高比例貸款的香港保險公司的產品。
具體操作是這樣的:
以100萬人民幣舉例子(人民幣保單和美元保單,利率稍有差別,但總體差別不大),
一次性繳100萬人民幣,立即可以貸款60%出來,立刻可以釋放60萬現金,
也就是說,這時實際成本為40萬。
貸款利率為2%(單利),折算下來,每年還的利息為1.2萬人民幣(實際是按月還利息1000元)。
保單按照儲蓄險的實際收益滾存:
10年後退保,可以獲得1324000元,扣除貸款本金60萬,實際約獲得72.4萬(實際支出:本金為40萬+10年利息12萬=52萬),10年,約1.4倍。
20年後退保,可以獲得2682197元,扣除貸款本金60萬,實際約獲得209萬(實際支出:本金為40萬+20年利息24萬=64萬),20年,約3.3倍。
30年後退保,可以獲得5092242元,扣除貸款本金60萬,實際約獲得449萬(實際支出:本金為40萬+30年利息36萬=76萬),30年,約5.9倍。
40年後退保,可以獲得9504418元,扣除貸款本金60萬,實際約獲得890萬(實際支出:本金為40萬+40年利息48萬=88萬),40年,約10.1倍。
50年後退保,可以獲得17508943元,扣除貸款本金60萬,實際約獲得1690萬(實際支出:本金為40萬+50年利息60萬=100萬),50年,約16.9倍。
按XIRR實際收益率計算,如下圖⤵️
(真實的實際收益率,比上圖稍高一些,圖中我的計算方式是年頭付息,不是按月付息)
在第20年和30年的時候,這個產品的收益率就已經可以達到7%。
也就意味著,平均下來,20年、30年後提取,相當於收益在以7%的複利,穩定地增長。
理財收益看,7%,中規中矩吧,但能在20年、30年、40年、50年,保持這個收益,太難了。
3、有幾點需要提示:
A、退保是能拿到多少收益,取決於保險的現金價值,
如果對短期的流動性要求很高,絕對不要考慮這類保險。
因為這類保險前期的現金價值不高,退保的話,會連本金都拿不回來。
基本8年才能回本,所以,至少做到鎖定10年的準備,最好是20年之後提取。
B、以上這麼操作,只適合一次性躉交,因為交的越多才有更高的現金價值,貸款是從保單的現金價值里貸的,現金價值高,才能做貸款。
當然,分期交,也沒問題,等後期交完了,現金價值高了,再做貸款也OK。
但實際操作中,如果要做貸款的話,大部分人不會這麼操作,
原因在於,100萬貸款60萬,實際成本才40萬,如果,按5年分期來繳,每年20萬,第二年就得繳40萬了,沒必要這麼做。
C、還款方式,不設還款期限,按月付息,為單利2%,退保時扣除本金。按以上100萬人民幣的例子計算,每月還款1000元。
D、這類保險有沒有風險?
有,風險在兩個地方:
a、實際收益。
香港帶儲蓄功能的保險,收益都分為兩部分,一個是保證收益,一個是非保證收益,
保證收益指的是,無論發生什麼都必須給到的收益,
非保證收益則不是100%確定的,這部分是保險公司通過相關投資收益測算得來的。
但這個部分,也不是瞎寫的,畢竟,做得太差,是要砸牌子的。
大部分的保單里,也會有悲觀情況和樂觀情況相對應的收益演示。
保險公司也會公布產品過往幾年的實現率,
今天說的這家公司,所有產品紅利的平均實現率為97%。
b、貸款利息。
又要來啰嗦一遍這個貸款利息的計算方式了,
2%是這麼計算出來的,
公式為P-X,P為最優惠利率(Prime Rate),X為銀行設定的固定值,
目前香港的銀行市場,P值有兩種,大P為 5.25%,小P為 5%,提供小P 的銀行為少數幾家,大部分提供大P,這家銀行提供小P,即5%。
目前為這家保險公司做貸款的銀行,X值為3%,
所以(小P)5% - (X)3% = 2%。
在香港,P值,近10年沒變,
(上五次P值的變化情況,由6.75%降到5%後,近10年未調整)
X值,每5年調整一次,可能會有零點幾的波動,但總體變化不大。
但誰也不敢100%保證,這二者未來走向如何,所以存在一定的加息風險,當然,也可能降息。
E、香港市面上能做到如此低息貸款的儲蓄險,只此一家。
原因在於這家保險公司的背後就是銀行,相互配合「默契」。
保費融資總結
關於保費融資產品,甲之蜜糖,乙之砒霜,
身邊也有很多人,年輕的時候看不上這類產品,
當了媽之後,或者有提前退休的想法之後,就開始買這類產品了。
所以,認為好的人自然覺得好,
認為不好的,別噴,也別說買的人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