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生部最新數據顯示:中國人患重大疾病的概率已高達72%。重大疾病治療費用極其高昂,尤其是出國治療、使用尖端藥物等等。隨著中國老齡化速度加快,醫療資源日益短缺,預計未來重大疾病治療費用還將持續上漲,其中還不包括治療時托關係,送禮物等額外支出。因此越來越多的人為自己,為家人購買重大疾病保險,以此抵禦疾病的困擾。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大陸重疾險條款隱藏的陷阱可能令救命保單變成一張廢紙。
今年2月,央視曝光了這樣一起事件。2013年,王先生被東營市人民醫院診斷為主動脈腫瘤,病情危重,醫生建議應立即手術。王先生想起了自己之前購買的重大疾病保單,於是他馬上聯繫當年賣保單給他的業務員。然而合眾人壽的答覆卻是不理賠!理由是:合同第25條寫明必須要先實施這個手術才符合重大疾病的理賠定義。令人驚訝的是,根據中國保險行業協會制定《重大疾病保險的疾病定義使用規範》3.1.5條例顯示,作為國內十大保險公司之一的合眾人壽其做法符合規定,是大陸保險公司慣例。
如此荒唐的規定,誰還會在大陸買重疾險?香港重疾險到底有什麼魅力呢?
1、香港重疾險重視人性化 手術前就賠
香港保險業一直秉持嚴承保,寬理賠的原則。像上述冠心病理賠,大陸保險要在開胸手術後,而香港保險只需要手術前醫生確認就可以提前理賠了。香港保險手術前理賠只有兩個條件,一是『提供血管造影』,二是『經過心臟專科醫生證實手術是必須進行』。
以香港某公司的條款為例,原文是這樣寫的:『3.2冠狀動脈手術:接受經胸廊切開進行冠狀動脈搭橋手術,以矯正一條或以上之冠狀動脈狹窄或阻塞。但必須提供血管造影以證實冠狀動脈阻塞情況嚴重,及經心臟專科醫生證實手術是必須進行。』這是本質上的區別,香港保險許多規定都真正做到急人之所急,需人之所需。
2、香港重疾險賠付性價比高
保障金額與交費總額的比例,我們稱之為賠付槓桿。其他條件相同下,自然是賠付槓桿越高越好。在眾多香港重疾保險里,我們找到一款某北歐全球保險公司的重疾險,性價比之高簡直能讓國內重疾保險無地自容。
以下我們選取國內排名前三的中國人壽,旗下主打品種「國泰康寧重疾險」來做個比較,不妨就以需要認真對待癌症風險的38歲男士按10年交款計算:
由此可見在相同的保費下,香港保險賠付槓桿原來可以比大陸保險高出那麼多!附帶說明如果到了80歲幸運的與三大殺手疾病無緣的話,也可以考慮撤回多年儲蓄金額,預算能取回180萬(以目前的匯率換算人民幣)的儲蓄,可謂保險儲蓄兩不誤。
此外,目前中國癌症,心臟病,中風這三大疾病的發生率,在全部重疾中發病比例超過45%。若不幸患的是上述三種病,香港重疾險賠付金額高達343萬,槓桿可達7倍之高!
讀者需要注意的是,一般的香港重疾險也會有槓桿極高,能夠賠付基本保額的X倍,多次的賠付會有一定的等後期,所以消費者投保前需要清除了解每次賠償的等候期後再考慮是否是合適自身的計劃。
3、香港的重大疾病保險功能覆蓋上全盤勝出
縮短等待期
其次,大陸保險等待期長達180天,即保險生效半年內即使發生保險事故,投保人也不能獲得保險賠償。對於我們來說,這段時期當然是越短越好。香港保險只有90天等待期,買到三個月後就馬上可以用。
涵蓋重疾種類優勝
或許就有朋友會問:費用便宜,賠付得又多,香港保險會不會短斤缺兩呢?讓我們看看兩者最重要的功能—重疾保障類型:
大陸保障範圍包括40種重大疾病以及10種特殊疾病(其中特殊疾病只賠付10萬)。
香港保障範圍包括53-60種重大疾病、10-19種非嚴重疾病以及17-52種早期嚴重疾病。
香港的保險與大陸的保險相比,除了種類更多外,還有很多細節的地方更有優勢。比如國內保險普遍規避兒童。因為未成年人的體質相對較弱,大陸保險對兒童尤其是幼兒的保障比較少,而在香港的保險範圍內,不會對兒童刻意規避,包括了4種專為18歲以下的兒童保障的嚴重兒童疾病。
服務設計以客戶為本
除此之外,香港重疾險往往會提供第二醫療服務。新聞經常報道國內不少醫院在診斷時發生誤診、故意誇大病情等等事故。那香港保險在投保人獲得初步診斷後,會免費為其諮詢世界頂尖級醫療機構所組成的諮詢網路,確保投保人不會因為誤診而耽誤患者的治療良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