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子女教育經費計劃是整個家庭財務計劃中的重要一環。為了確保子女得到最好的教育,提早做好安排無疑是比較明智的選擇。這樣不但能減輕將來負擔,確保子女到時候專心學業,父母的其他個人計劃(例如退休)也不會因為要應付教育費用而受影響。
為子女安排教育經費計劃應越早越好,而儲蓄教育經費的關鍵在長線定時投資,它可以帶來以下好處:
· 有足夠時間讓投資增長。
· 增長隨時間複式膨脹。
· 計劃所需金額只佔家庭收入的小部分,易於應付。
· 子女教育計劃妥善安排好,部署其他計劃(如退休計劃)所需資金可更準確、周詳。
· 子女能在沒有欠債(低息教育貸款)的情況下完成學業。
· 教育經費充足,子女可選擇的餘地更大。
不同階段的投資方式
大多數的教育經費計劃皆採用定時定額的方式來投資,主要目的是使回報優於通脹,利用分散投資減低及風險,並且要根據每階段的需要調整組合的投資風險。
孩子出生~12歲:可投資於增長型的股票及基金,並隨著收入增加而調整投資金額。長遠而言,股票可提供較高回報,但應有心理準備面對較高的波幅,如股價下挫,組合亦有足夠時間等股價重新上漲。
孩子12歲~16歲:組合仍以增長為目標,但應加入債券來平衡整體投資風險。
孩子16歲~18歲:組合轉至低風險,可供選擇的工具包括短期政府債券、貨幣基金或存款證等,父母在這階段應能準確計算每年可以動用的教育費用。
「成本平均法」分階段投資
領悟了根據不同階段調整組合的投資理念之後,採取何種方法進行投資就成為了家長們必須考慮的問題。實踐證明,採用「成本平均法」分階段投資不失為一個好的辦法。
一般而言,投資可分為兩類,一種是一次性形式投資,投資者需要準確地掌握市場走勢,判斷最佳的「入市」時機;另一種是以「定期供款」形式投資,這種方法依賴既定的投資策略及機制,適合一般投資者做教育基金和退休計劃之用。
因為現今社會瞬息萬變,要準確分析市場情況並且做出正確的投資決定很不容易。若決定錯誤,更可能損失不小。因此,如果投資者對市場走勢沒有一個比較肯定的預測,分段入市、減低風險不失為一個好辦法。
而就「定期供款」式的投資而言,投資者可以通過定期、定額及持續的投資,達到儲蓄或其他理財目標。這種方法的好處是,投資者可以用「成本平均法」來減低投資的風險、成本,而且無需為尋找最佳「入市」時機而傷腦筋。
畢竟,經濟循環有規律,若投資有道,能配合經濟起跌,投資的風險是可以降低的。 「成本平均法」便是運用有效的機制,它可以自動為投資者在「低價」時購入較多的投資單位,而在「高價」時購入較小的投資單位。若持之以恆,投資者的平均成本將會較低。
當然,市場上的儲蓄或投資產品多不勝數,其潛在風險及特點迥異。「成本平均法」只是一種長線而風險較低的投資方法,並不能保證「必勝」。
歸根到底,投資者應該請教專業財務策劃師,結合自己的經濟情況和偏好制訂一個妥善的理財計劃,以確保風險程度、投資年期及投資策略均貼合自己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