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看近日的一則消息:
獲悉,據接近保誠(02378)的內部人士介紹,保誠(香港)有意暫停經紀公司的內地保單業務。
據了解,保誠(香港)之所以有意暫停經紀公司內地保單業務,與其公司運營策略有直接關係。目前,保誠(香港)的償付比跌破200%,保誠(香港)希望通過下調預期回報並減少傭金,來提高償付比率。
業內人士指出,儘管保誠(香港)目前需調整償付比率,但是其產品收益率依然遠遠高於內地險企,而保誠為充分保障客戶利益,主動進行風控管理,這是正確的舉措。隨著內地居民購買保險意願日漸強烈,目前保誠(香港)絕大部分的新增業務都來自內地,而此類業務大多數是由經紀公司的中介來完成的。在內地業務中,保誠(香港)相當一部分業務又與其「雋升計劃」相關。由於雋升計劃高分紅,該項目一直深受內地顧客的偏愛,但對於保誠(香港)來說,「雋升計劃」帶給公司的利潤十分有限,負擔頗重。
有傳言稱,為了應對保誠(香港)所遇到的償付比問題,公司有意暫停所有經紀公司的內地業務,待6月份調整、降低傭金後再恢復業務。據了解,目前大部分香港保險公司的償付比都維持在200%以上,其中安盛的償付比在250%左右,而友邦的償付比更高達450%。依據相關規定,如果償付比跌破150%,將會被限制甚至暫停所有業務。香港保險公司償付能力排名
這裡先不論這則消息的發表立場和真實性,我們只討論文中的「償付比」——香港各大保險公司的償付能力充足率究竟是如何計算,而保誠是否又如文中描述的那樣不堪,甚至出現了償付比危機,遠遠落後於其他幾家公司了呢?
最近朋友圈好像被這個造謠文章刷屏了,不少客戶朋友也在問我這個事兒,那就出來闢謠一下吧。
第一,文章一開頭就有問題——「據保誠內部人士介紹」這個作者是何等高人?前日在盧浮宮會議有同事問公司的CEO,CEO都表示不知道這個消息,作者又從何得知這種內部消息?再者,公司嚴令禁止員工私自接受媒體採訪?這個內部人士要是透露這種公司機密不是等著炒魷魚了?哪個內部人士會犯這樣的低級錯誤?
第二,關於償付能力這種問題,某些公司一直標榜保誠的償付能力很低!(而且在網路上和社交媒體,基本上只有一家公司在特彆強調償付率的事情,卷大部分消息都是來自於這家公司的人士)。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我們保誠的精算師同事終於忍不住出來闢謠了,內容如下:闢謠兼強行科普:(利申,本人為保誠香港員工)文章作者有兩個明顯的邏輯錯誤(或者根本是業務水平不行),簡直是在拿班級里女生的平均身高和男生的最高身高做比較…
1.償付能力充足率有兩套標準,一套是所有在香港展業的公司都要計算的stat SR,另一套是總部在歐洲的公司要計算的且假設更為保守的SII SR,所以自然低過stat SR。作者是在拿保誠的SII在和其他公司的stat在比,這樣的比較,兩套標準,完全不對等。
2. 190%是按照SII算出的整個保誠集團的充足率,而非保誠香港的,而另兩間公司的數據,應該是指其在香港分公司的stat。
3.綜上,新聞里描述的都是保誠SII SR(即償付能力標準II)之下的償付比。如果完全對等對比,看保誠香港的stat SR,那就是同樣超過400%!並不低於其他兩間。
最後要說明的是,償付能力絕不是保險公司的整體實力的衡量標準,更不會是保險公司投資能力與客戶實際收益的體現!如果有100億,45億放在床底,收益又從何而來?放在床底的錢,是生不出金子的。
註:
償付能力充足率=保險公司的實際資本/最低資本
保險公司的實際資本,是指認可資產與認可負債的差額。
保險公司的最低資本,是指根據監管機構的要求,保險公司為吸收資產風險、承保風險等有關風險對償付能力的不利影響而應當具有的資本數額。
中國保監會規定,保險公司的償付能力充足率不低於100%,意思是如果客戶要取100元現金,公司保險柜里至少要有100元。在香港,關於償付率的規定已提高至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