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平安收購英國保誠亞洲業務?

彭博社援引知情人士報道稱,中國平安正在考慮收購保誠的亞洲業務,據悉,該業務價值可能達到515億美元。不過,目前雙方都對此事予以了否認。

業內人士分析稱,即便平安當真有意布局海外市場,目前顯然也並非好時機。近年來有關部門對於中國企業海外投資的審核不斷趨嚴,能否獲得批准將成為最大的不確定性因素之一。

平安、保誠再傳「緋聞」

8月8日晚間,彭博社援引知情人士報道稱,中國平安正在考慮收購保誠的亞洲業務,據悉,該業務價值可能達到515億美元。雙方均對此事給予了否認。中國平安方面回應稱,沒有這方面的信息,對市場傳言不予置評。英國保誠首席執行官Mike Wells在周三接受彭博電視台採訪時稱,該公司看好亞洲市場,不會考慮出售這一區域的業務。

值得注意的是,這不是市場第一次傳出平安要收購保誠亞洲業務,早在2008年,就有媒體報道稱平安將千億洽購保誠,如今時隔十年,又起傳聞,本次傳聞的可信度有幾分?

值得一提的是,曾任中國平安首席保險業務運營官的梁家駒,在加盟平安之前曾擔任保誠集團大中華區總裁。

業內人士分析,站在平安的角度,收購保誠亞洲業務無疑將有利於擴大其在海外保險業中的影響力。該公司目前已是中國最大的保險集團公司,在最新的《財富》世界500強中位列29位,較2017年上升10位,在全球金融企業排名中,名列第5位,旗下子公司包括平安壽險、平安產險、平安銀行、平安信託、平安證券、平安大華基金等,涵蓋金融業各個領域。然而目前其影響力多限於國內,在境外保險業務上,卻並無太大建樹。目前,平安的一些保險產品可以在海外承保,但主要還是服務於出國的中國人,真正面向外國人的產品並不多。

且平安一直不缺乏「走出去」的野心,近年來積極進行海外布局,而收購無疑是最便捷的途徑之一。再看保誠保險,身處香港保險業第一梯隊,若此次收購最終成行,無疑將大大提升中國平安在整個亞洲市場的影響力。

不過分析人士亦指出,即便中國平安真心有意收購保誠,成功的概率也並不高,因為需面臨諸多監管方面的審核。近年來,有關部門實施了一系列限制資金外流的動作,對企業境外投資的審核日益趨嚴。2018年,在中美貿易戰、人民幣貶值的背景下,國家對外匯順逆差問題更為關注,若平安收購保誠,很可能會涉及大筆資金外流問題,監管層面能否放行還是未知數。

保誠被收購傳聞不斷

英國保誠集團創立於1848年,是全球最大的上市人壽保險公司,業務以人壽保險和基金管理為主,在英國、美國、亞洲和歐洲大陸等其選定的市場中提供零售金融服務和基金管理服務。最新的《財富》世界500強排行榜顯示,英國保誠集團位列50位。

保誠亞洲的總部位於中國香港,多年來,其亞洲業務表現強勁。2000年,英國保誠集團還與中國中信集團和聯合發起創建中信保誠人壽保險(原信誠人壽保險),雙方分別持股50%,目前中信保誠保險發展良好,盈利在十幾億級別。

2013年,保誠與泰國第五大零售銀行Thanachart Bank訂立協議,以建立為期15年的獨家合作關係,共同於泰國發展銀行保險業務,並以3.58億英鎊全購Thanachart Bank旗下從事壽險業務的全資附屬公司。

香港保誠保險在香港保險業引人矚目,被媒體稱為「港險一哥」。今年上半年,亞洲市場為保誠集團貢獻了大約42%的運營利潤。集團執行總裁Mike Wells表示,亞洲區保險市場潛力達35萬億英鎊。

其實,英國保誠已經不止一次傳出被收購的傳聞。據媒體報道,2010年,保誠最大的投資方資本研究和管理公司已經和包括英傑華保險在內的三家公司曾經就分割保誠的資產進行過討論。

2008年也有媒體報道稱,一些中國投資者正在醞釀對英國保險巨頭保誠集團提出收購。當時,保誠集團高管表示,保誠已知這些投資者可能有收購意向,但尚未展開相關洽談。當時還有消息稱,這家公司不是中國平安,而是中國人壽。

香港保險資訊網累計為500萬訪客提供香港保險最新資訊,專業香港保險從者為您提供一站式香港保險投保和售後服務。
是的,內地人可以購買香港的保險,但需要親自赴港簽署保單,這是香港金融管理局的規定。此外,內地投保人購買的主要險種包括儲蓄型保險、重疾險、壽險和醫療保險。內地人購買香港保險的主要優勢在於產品種類多樣、保費相對較低且具有全球醫療保障。
香港保險產品的保單受香港法律保護,不適用於內地的法律制度。如果發生糾紛,通常需要依據香港的保險條例處理​。
香港儲蓄型保險因收益率較高和稅務優惠政策,通常被認為是較好的理財工具,尤其適合長期儲蓄。但需考慮匯率和跨境操作等因素​。

(3)
上一篇 2018-08-10
下一篇 2018-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