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萬用壽險簡介
萬用壽險,在北美又叫大額保單;顧名思義,就是保額較大(一般在幾百萬到上千萬美金)的人壽保險。
不少人投保的時候,會問保險公司這樣的一個問題,「我一年花2萬,10年,可以買到最大的投保額度?」。員工會問對方的「年齡」、「性別」以及「是否吸煙」,然後拿出一張保險費率表,一查就知道。
還有的客戶在投保時會問:「這個險種收益率是多少?」我今天投10萬塊,5年後、10年後、甚至是20年後,能拿回多少錢?
提到萬用壽險,您心中一定也會有這個問題,性價比如何?交多少年?一年交多少?收益率怎樣?
這就要回到萬用壽險最本質的特徵。萬用壽險是一款可以供客戶自由設計保費與保額的險種。當一個客戶要投保萬用壽險的時候,可能會問「我花200萬,一次性繳費,可以買到多大的投保額度?」;這時,保險公司不會再拿出保險費率表去查,而是這樣回答:「萬用壽險的投保額度可以自由設定,2倍到6倍,根據您的需求來設計。」
同樣地,對於收益,萬用壽險也給客戶以足夠的空間來選擇。萬用壽險中,可以通過設定現金價值翻倍率來滿足客戶對收益的要求。現金價值翻倍率,指的是到指定年份時(例如:第40年),保單的現金價值(即可以提取的金額)與初期所繳保費的比例。打個比方,客戶收起繳付100萬保費,那麼到第40年時,究竟可以提取多少現金呢?客戶可以自己設定,200萬、300萬、400萬,等等。
投保額度,是受保人身故之後,其家人獲得的賠償。而現金價值,是受保人生前可以通過退保以提取的金額。故而現金價值與投保額度之間存在著某種平衡關係。投保額度越高,保險成本越高,那麼相應的現金價值積累就會慢一些。而當投保額度降低,保險成本減小,現金價值的積累就會加速。因此,需要理財師與客戶進行充分溝通,以實現在現金價值與投保額度之間選擇最佳的平衡點,滿足客戶生前的資金需求以及身後的傳承需求。
這就如同手機系統,不同於蘋果那種被動地接受,萬用壽險更像是安卓這種開源的操作系統,用戶可以自己開發、自己設計自己的程序。
這樣設計究竟是什麼目的?事實上,萬用壽險在西方社會最主要的用途是財富傳承的規劃。這種涉及資產在代際之間的轉移,最需要的是精確性與保密性。而精確性與保密性,正是其它類型的產品無法做到的。如果按照普通壽險那種統一規格的保費表,那麼很容易被外界通過投保保費來推測出投保的額度,私密性就會下降。而萬用壽險,每份計劃都是私人定製,因此保密性很高。其二,普通壽險,在一定的年齡下,保費與保額的比例是固定的,因此在一定的成本之下,傳承的金額無法達到精確。萬用壽險在這方面可以實現高凈值人士之精確傳承的需求。萬用壽險的這種特徵,事實上為理財規劃師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需要理財師與客戶進行充分溝通,了解客戶的需求、預算、以及其它限制條件,綜合考慮,作出最優配置方案。
最後,萬用壽險最吸引人的地方,是保費可以通過私人銀行融資來獲得(這種實務叫作「保費融資」,是私人銀行放貸的主要途徑之一)。高凈值人士通過萬用壽險來進行財富傳承的規劃,由於可以使用私人銀行融資或貸款,其需要支付的成本僅僅是利息,而本金基本上無需支付。
萬用壽險的主要用途是財富傳承,其吸引人之處在於精確性、高槓桿、以及量身定製化;而現金價值的積累並不是萬用壽險的專長。
二、友邦萬用壽險產品——「財富相傳3」
由於萬用壽險不具備一個統一的特徵,而是根據客戶的需求量身定製,因此我們通過舉例來說明利用萬用壽險進行財富傳承的方法與優勢:、
案例一:簡單的槓桿操作
某富豪庄先生,在香港某私人銀行持有價值200萬美金債券資產。
其將這些債券資產抵押給私人銀行,私人銀行進行資產評估後,以六成的貸款成數提供貸款。於是庄先生獲得120萬美金的貸款(200×0.6=120)。
庄先生將這貸出來的120萬作為本金。由於大額保單(萬用壽險)具有現金價值,私人銀行願意繼續為庄先生投保萬用壽險提供融資,基於保單的現金價值。融資比例為保單現金價值的9成。而首年現金價值為總保費的8成,兩者相乘,融資成數為七成。自付三成,融資七成,最終進行投保的總保費為400萬。
400萬保費,投保比例1:5,投保額度即為2000萬美金。至此,整個財富傳承計劃完成,沒有動用任何本金,成本僅僅是債券抵押貸款的利息和保費融資的利息。貸款利息,每年3萬(120×2.5%=3,按2.5%的利率計息)。融資的利息,每年4.2萬(280×1.5%=4.2,按1.5%的利率計息)。而保單每年的給付利率是3.9%,即每年利息15.6萬(400×3.9%=15.6)。庄先生可以提取保單的現金價值來支付貸款和融資的利息,已足夠償還。
總結起來,庄先生的整套計劃沒有花自己的一分錢。將200萬美金的債券資產,利用香港金融市場上高度發達的信用體系,槓桿出1倍的資金,再通過萬用壽險的放大作用(1:5),撬動了10倍的保額(2000萬)。而整個過程,無需自己支付成本,僅將債券資產抵押給私人銀行;保單每年的利息足以支付貸款和融資的利息,還有剩餘,作為凈盈利。幾十年後,庄先生百年歸老,其家人立即獲得2000萬美金的遺產。
案例二:複雜的槓桿操作
某富豪錢先生(身價10億),在香港持有一棟250萬美金的地產,持有一張現金價值200萬的人壽保單。
其將這些資產抵押給私人銀行,私人銀行進行資產評估後,分別以50%(房地產)和80%(保單)的貸款成數提供貸款。於是錢先生獲得285萬美金的貸款(250×0.5+200×0.8)。
錢先生將這285萬做了如下安排:擬用200萬美金購買大額保單,85萬用來支付整個操作的利息。錢先生在私人銀行將自己的資產進行估值,結果為12.8億人民幣;錢先生在該私人銀行開具資產證明,證明自己持有賬麵價值(Face Value)10億人民幣的資產。憑此資產證明,錢先生獲得了私人銀行1:9的融資。可動用保費預算一下子提升了10倍,2000萬。
通過這2000萬美金,錢先生擬按照1:3.5的槓桿比購買保單,保額高達7000萬美金。7000萬保額擬作為遺產傳承給下一代。至此,錢先生未動用一分錢的本金。
大額保單平均回本期為6年,錢先生由於投保了較高的保額,故可以與保險公司商議豁免退保費用,故而賬面回本期降為3年。錢先生在這張保單上的成本為200萬美金,因此當保單的現金價值增長到2200萬的時候,這張單實際回本。回本後,保單的現金價值繼續每年升高,可將高於保額的現金價值繼續抵押,用來償還保費融資的利息。而頭5年的保費融資利息通過提前預留的85萬來償還。
最終,錢先生只需要支付285萬貸款的利息,即基於房地產和人壽保單抵押獲得的貸款的利息。由於是私人銀行提供的貸款,利息一般在1%左右。
總結:錢先生通過將價值450萬美金的資產抵押,在香港金融市場上進行了一系列複雜的槓桿式操作,最終撬動價值7000萬美金的保額。而成本僅為各項貸款的利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