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保監局於2017年6月26日成立,對於香港保險業更合理和嚴格的監管,讓投保香港保險的客戶更有保障。體現在數據披露的更加及時和全面。詳情請見www.ia.org.hk/sc/index.html
最新公布2017年前三季度香港保險業的統計數字,尤其是恢復了內地訪客的數據,前三季度內地訪客總保費405億!
香港保險業市場概況
總體上,有效業務同期相比上升,但新單業務同期出現下滑。
主要原因可能是受內地訪客業務的影響。
香港保險業,我們重點關注個人壽險業務(A-F類),其中A類是非投連險壽險及年金,C類是投資相連壽險及年金。而團體人壽(G,H類)、退休計劃(I類)以及一般保險(產險),本文不做分析。
個人壽險業務有分為有效業務和新單業務。
- 新單業務保費代表統計時期內新售保單(New Business)的保費收入
- 有效業務保費代表統計時期內續期保單(Inforce Business)的保費收入
有效業務和新單業務中,對於保單的保費、保額、保單數量、保單幣種、銷售渠道以及針對各個保險公司的具體數據,保監局都提供了全面的統計數據。
下面我們重點了解下2017年前三季度的新單業務情況。
新單業務概況
*標準化保費=10%*整付保費+年度化保費
總結:新單業務標準化保費與去年同期相比下降超過12%,但是保單數量卻呈增加趨勢。保單數量多說明投保的客戶實際上多了,但是保費並未增加,說明每張保單平均的保費水平下降。下面的重磅數據需要認真分析!
*標準化保費=10%*整付保費+年度化保費
總結:同樣,內地訪客的新單業務標準化保費與去年同期相比下降不多,但是保單數量卻增加近13%。說明內地訪客數持續增長,只是面向的客戶群體是更多的中低資產客戶,所以保費水平略有下降,這對於內地市場絕對不是壞消息。此外,內地訪客對於香港整個保險業的佔比率,無論是投保單數還是保費情況都是呈增長趨勢。
再結合不同保費年期的數據(不具體列明),可以發現5年期以內的短期供款保單減少,10-25年長期供款保單增加。5年期以內通常以儲蓄分紅險為主,10-25年長期供款大多數以重疾險為主。說明客戶更青睞保障型產品,重疾險成為2017年香港保險公司的主戰場,先知先覺的保險公司都發力重疾險。此外,躉交的整付保單數量增加28%,這裡不點評了,歡迎留言討論。
2017年香港保險的重疾險,從早期理賠還原保障、多重保障、癌症保障、心臟中風保障、結合運動程式、男性保障、先天性疾病保障、良性病變保障等等,各家保險公司百花齊放各顯所長,在競爭如此激烈的市場上,對於投保香港保險的客戶是非常幸運的。儘早投保香港保險,從重疾險開始。
還有,香港保險仍然以美元和港元保單為主,美元單不但最多,而且所佔比例較2016年前三季度增加,也反應市場對美元產品的需求。
保險公司業務新單業務排名
下表列出香港市場主要的保險公司新單業務排名。
香港友邦(AIA)業務持續增長,穩居首位,而保誠業務開始萎縮,呈負增長,中國人壽海外由於產品轉型,也出現負增長。這三家公司佔據了香港整個保險市場一半的業務量。值得一提的是太平人壽,成立不到2年就排名第12位,而大都會也低調發力,業務增長很快,最後是富通這次也上牆了,值得祝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