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很多人渴望通過理財,買香港保險,有朝一日實現財務自由。與此同時,也有許多人認為「財務自由」是個偽命題,幾乎不可能實現。更有一些知識分子認為:「追求財務自由」比「59歲現象」更具誤導性。我們不禁要問,飽受爭議的「財務自由」,如何輕鬆實現?
什麼是財務自由?
財務自由是指人無需為生活開銷而努力為錢工作的狀態。簡單地說,一個人的資產產生的被動收入至少要等於或超過他的日常生活開支,如果進入這種狀態,就可以稱之為財務自由。
如上圖所示,如果一個人的房租收入、利息收入和股息收入等財產性收入之和,大於或等於他的日常生活開支,他就不需要去工作、通過賺工資來養家糊口了,他實現了理論上的財務自由。
為什麼說是理論上的財務自由呢?不確性是金融世界的常態,人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是沒有止境的,而明天和意外,你永遠不知道哪個先來。不管是發生交通事故,還是個人健康突然出問題了,一般都會產生日常生活開支以外的意外開支,導致總的支出增加。
總的來說,由於現實世界變化莫測,人的需要也永遠無法被全部滿足,再加上意外事件經常發生,長期來說收入和支出其實都是變數,這也就很難保證一個人或一個家庭的財產性收入會一直大於支出。所以說,除了極少數特別富有的人之外,對絕大多數人來說,財務自由只是一種短期狀態。
正因如此,一個人實現了財務自由,並不意味著他能完全停下來,不再去創造財富。如果真的這樣,很有可能有一天,他突然發現自己的錢不夠花了。財富之路其實是永遠止境的。
在正確認識財務自由的同時,我們也要看到實現財務自由的好處:在這種狀態下,人可以放心大膽地去做自己真心喜歡的事來創造財富,而不用再為生活所迫而去做不樂意的工作。
所以,財務自由值得我們努力去追求。那麼,如何去追求財務自由呢?
首先,我們不能違反法律、不能傷害他人。
其次,我們要認識金錢的運行規律。還有最重要的一點,我們要認識自己。
金錢的運行規律
理財也好,買香港儲蓄分紅險也罷,其實只需要做好一件事:現金流管理。從現金流的角度,我們可以更深刻地認識收入、支出、資產、負債這些概念背後的意義,進而更好地認識金錢的運行規律。
對上班族來說,工資是主要的收入來源。每個月的收入減去支出,就是當月的凈現金流。有一點大家需要清楚:是一個人的消費觀念和行為,而不是他掙錢的多少,決定了他的凈現金流為正還是為負,是多還是少。
如果凈現金流為正,他就有錢去購買資產,或提前還債。萬一凈現金流為負,則意味著他需要變賣資產或者使用負債,以彌補現金流的缺口。變賣資產的結果是未來收入減少,使用負債的結果是未來支出增加,這兩種選擇都將導致他未來的凈現金流減少。
關於資產和負債,《富爸爸窮爸爸》一書給出了簡單易懂的解釋:資產是能把錢放進你口袋裡的東西。負債是把錢從你口袋裡取走的東西。
舉個例子,現在很多家庭都擁有汽車。但汽車不是資產,而是負債。汽油費、保險費、保養費、維修費、洗車費等等,都會把錢從你的口袋裡掏走。唯一的例外是:如果哪一天你決定把車賣了,汽車才從負債轉換為資產。因為賣出的時候,你的口袋裡將收到一筆錢。
但事實上,很多人之所以賣掉舊車,是為了換一輛更好的新車。更好的車,意味著更高的使用成本,也意味著它將從你的口袋裡掏走更多的錢。這其實是用一筆更大的負債,置換了一筆較小的負債而已。換一輛好車的行為,不是在買入資產,而是給未來的現金流「雪上加霜」。
金錢的運行規律其實並不複雜,關鍵在於正確區分資產和負債,並通過開源節流,每個月爭取獲得正向的凈現金流,然後持續購買資產。按照這個思路去理財,雖然不是每個人都能實現財務自由,但你的財務狀況會不斷改善,並讓你活得越來越從容。
知易行難,難在自律,難在延遲滿足的能力,難在認識自己的需要、渴望和那些不能夠。
掙多少錢可以財務自由
在北上廣深這樣的一線城市生活的人,資產沒有2.9億人民幣,談「財務自由」可得悠著點。
財務自由輕鬆實現指南
掙2.9個億,太難了, 百年後留2.9個億給後代還是可以的, 只需要10萬美金,繳5年, 百年後,就可以為子孫留下一筆巨額資產, 助子孫實現財務自由。
(《充裕未來2》視頻,現已升級為《充裕未來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