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全國兩會期間,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友邦(香港)區域執行總監容永祺擬提交一份題為《有序推進粵港澳大灣區保險互聯互通 在大灣區建立香港壽險服務中心》的提案,他建議,在推進金融市場互聯互通的方向下,先落實在粵港澳大灣區建立香港壽險服務中心,長遠有序推進保險產品依法合規進行跨境交易,落實「保險通」加快灣區保險業發展。
圖為: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友邦(香港)區域執行總監 容永祺
容永祺指出,今年2月18日國家發布了《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建設大灣區是新時代國家改革開放下的一個重大發展戰略,通過進一步深化廣東、香港和澳門合作,推動灣區的經濟協同發展,建成世界級城市群。在有序推進金融市場互聯互通方面,綱要提出,在依法合規前提下,有序推動大灣區內基金、保險等金融產品跨境交易,建立資金和產品互通機制;為跨境保險客戶提供便利化承保、查勘、理賠等服務,以及支持符合條件的香港保險機構在大灣區指定地區設立經營機構等。
容永祺表示,他本人全力支持國家建設粵港澳大灣區。2018年兩會期間容永祺提出《在粵港澳大灣區建立香港壽險服務中心》的提案,建議容許香港壽險公司以試行方式在粵港澳大灣區設立服務中心,為已購買香港保險產品的內地居民提供貼心的服務。現綱要提出為《跨境保險客戶提供便利化承保、查勘、理賠等服務》,此建議與他去年的提案如同一轍,故此期望在推進金融市場互聯互通的方向下,先落實在粵港澳大灣區建立香港壽險服務中心,長遠有序推進保險產品依法合規進行跨境交易,落實「保險通」加快灣區保險業發展。理由如下:
一、配合大灣區居民對保險服務的殷切需求
粵港澳大灣區有近7,000萬人口,對保險產品需求殷切。據香港特區政府資料,粵港澳的保險保費收入據統計有約1,160億美元 ,相當於全國總額的四分之一,可見區內保險市場潛力龐大。根據香港保險業監管局的數據顯示,新造保單保費收入來自內地居民的比例,十年間由佔6%急增至佔超過四成。截至去年9月底,內地居民購買危疾、醫療等個人人壽保險產品,累計保單達183萬份,去年首三季,內地居民的新保單有約33.4萬份,涉及保費341億港元。
有見及此,本人希望中央積極考慮容許香港壽險公司以試行方式在粵港澳大灣區設立服務中心,收取內地客戶繳付的續保保費,辦理理賠手續、更改保單數據,體檢驗身及其他客戶服務,便利內地居民續保之餘,也可避免投保人因為斷供而蒙受巨大損失。
二、減少外匯流失
內地現時實行外匯管制,已購買香港保險產品的內地居民,不能循正常渠道把資金直接過境到香港續保,而期滿及理賠資金亦不能直接存入內地銀行,現安排令內地資金不能迴流,國家外匯或會出現損失。若由大灣區的服務中心代為收取保費,將來取消保單時把保單的所有利益或索賠款直接匯入客戶在大灣區的銀行脹戶中,有以下三大好處:
1、讓已離岸的資金迴流內地,減少國家外匯的流失;
2、內地投保人享有全面保障;
3、可參考現行「港股通」、「深港通」和「滬港通」的封閉式資金渠道做法,便利民眾的美元資產配置。
三、推進保險互聯互通克服挑戰需時
香港相關機構與內地當局著力研究如何在大灣區推進「保險通」跨境銷售機制。然而,推進「保險通」所面對的挑戰絕不能輕視。在一國之下,大灣區內容納了廣東,香港和澳門三個獨立監管保險的機構;其次,三地的保險規管和發牌機制不同;第三、香港與內地的資金通融受限,不可自由流動。
由於妥善處理上述三大挑戰需要一段時間,因此容永祺建議在未有解決方案之下,現階段在粵港澳大灣區建立香港壽險服務中心,令住內地的居民及港人可獲周全的售後服務。
四、為內地保險企業的專業和管治水平提供參考
香港是亞洲前列的國際資產及財富管理中心及風險管理中心。香港擁有優越的發展條件,成功吸引具有全球影響力的保險企業來香港開展業務。截至2018年9月,香港有161所企業經營保險,其中有48所經營長期業務。這些企業匯聚了世界各地優秀的保險業人才,在風險管理,營銷策略、保險產品設計和資產管理均具有豐厚的經驗。香港壽險公司在灣區設立的服務中心,可協助推動內地的保險業邁向市場化,為內地保險企業的專業和管治水平提供參考,為企業走出國際打好良好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