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行政長官李家超昨日(12月28日)宣布優化防疫措施《香港宣布放寬防疫措施!除了戴口罩,其他限制基本取消》,並表示儘可能作最大的「人數安排」,意味通關初期設有配額。
據《星島日報》引述接近港府消息人士透露,通關初期香港往內地配額暫定每日3萬人。
開放所有口岸
李家超指,儘可能作最大「人數安排」,是為了做得妥當、暢順、不出亂子,按實際安排靈活調校,在實施第一次的「人數安排」後,觀察一段時間,待運作暢順後再進行第二步的人數安排。
香港主要有9個陸路管制站,當中深圳灣、落馬洲、文錦渡、沙頭角及港珠澳大橋為道路過境通道,另外4個是鐵路過境通道,分別位於羅湖、落馬洲支線、紅磡城際直通車站及西九龍高鐵站,消息人士指,通關時將開放所有口岸。
目前有4個渠道與內地通關,包括空運、船運、鐵路及陸路口岸,其中飛機、船運和鐵路的班次是點對點,可逐步增加,但陸路口岸是香港與內地最大的人流通關方式,在2019年前每日單向可達40至50萬人,口岸有地理限制每分鐘能處理多少人流,在流程和配套在運作要測試是否暢順。
香港海關近日亦表示,各口岸管制站已做好準備,迎接全面通關復常,海關人員正密鑼緊鼓進行關務演練,檢查防疫裝備、校正清關設施等。
放寬但非放棄抗疫
從今天起,香港取消大部分防疫措施,只維持口罩令,醫務衛生局局長盧寵茂在電台節目中強調,當局是按風險評估後作出,強調雖然放寬但非放棄抗疫。
盧寵茂強調,隨著新冠病毒變異以及香港免疫能力提升,情況與三年前在疫情初期已經不同,加上過去六個月的整體抗疫政策及方向,在朝向復常發展下,穩步有序放寬防疫措施,同時平衡抗疫及考慮社會成本和經濟動力,因此認為今次放寬並不突然。
那麼冬季流感活躍期間幾乎取消所有防疫措施,會不會讓疫情出現大幅反彈呢?
盧寵茂表示,政府會繼續爭取提高新冠疫苗接種率,市民亦不應淡化疫情對醫療系統的影響。同時今年相當有機會出現大型流感爆發,提醒市民在放寬措施後不要掉以輕心,應仍繼續維持做好個人衛生及注意疫情走向。
香港有691萬人已打一針
港府昨晚公布,截至12月27日晚,香港市民合共接種了約2026萬劑新冠疫苗。已接種最少一劑疫苗的市民約691萬人,當中包括95%的12歲或以上人口。
衛生署至今共接獲8070宗異常事件報告,占疫苗接種總劑量的0.04%。就涉及接種疫苗人士的死亡個案,包括120宗涉及曾經於離世前14日內接種疫苗,當中沒有個案顯示與接種疫苗有關聯。
新冠疫苗臨床事件評估專家委員會至今已總結115宗死亡個案,與疫苗接種沒有因果關係,1宗未能確立與疫苗接種有因果關係,初步認為3宗個案與疫苗接種沒有關聯,其餘1宗仍待更多資料作評估,專家委員會認為至今並未發現不尋常的現象,會繼續密切監察有關情況並收集數據作評估。
不能讓香港走回頭路
未來與內地開關、大幅放寬社交距離措施,不同界別人士表示歡迎。
行政會議成員、經民聯副主席林健鋒認為,新安排除了可讓市民生活復常,亦有助吸引旅客來港,提振本地零售市道,加快香港經濟復甦,香港也毋須完全跟隨內地做法取消入境隔離,可按自己步伐有序復常。
對於政府日後不再界定密切接觸者,林健鋒呼籲,若有家人確診,上班人士仍應該主動通報公司;並呼籲僱主盡量為僱員作人性化安排,例如容許有家人確診的員工在家工作,指如勉強密切接觸者上班,或會導致更大經濟損失。
至於兩地通關,林健鋒則指,恢復人員流通不能一步登天,需時準備,並提醒政府加緊和業界溝通,確保香港具備足夠軟體和硬體通關。
立法會議員楊永傑表示,復常和內地通關對香港經濟猶如「迎來春天」,但目前香港確診人數仍徘徊2萬,以及多款藥物再度缺貨,擔心兩地通關加重香港醫療負擔。
楊永傑指,政府須確保有足夠抗疫物資及人手,向確診者派發抗疫物資包,公開包括藥物、口罩及快測存量,亦需要求本地藥廠加大產能,並推進私家醫院及診所參與抗疫工作的角色,儘早規劃公立醫院人手及床位安排,避免再度出現年初逼爆急症室的情況。
經民聯立法會議員梁美芬指,放寬的過程中一定會遇上例如兩地通關細節落實、公營醫療負荷、藥物供應等不同挑戰,希望市民都要理解三年間很多政策都停頓,整個社會要團結一致大步走過去,不能讓香港走回頭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