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尖沙咀東部的香港歷史博物館常設展覽「香港故事」,今起關閉翻新兩年。康樂及文化事務署表示,新常設展覽將會刪除自然歷史部分,增加香港回歸後所發生的事,有傳博物館將會縮減殖民地歷史。
刪除自然歷史 增加回歸後大事
昨日為展覽最後一日,博物館外湧現排隊入館的市民,有家長憂慮,新展覽內容會把歷史改寫,故希望閉館前帶孩子認識歷史。有歷史科教師則希望,當局可保留港英時期港督施政內容。博物館原定昨晚7時閉館,場內大部分參觀人士一度拒絕離開,並高叫反修例及港獨口號,唱抗爭歌曲。康文署稱,「香港故事」常設展館昨天有超過9800人次入場。
「香港故事」自2001年開幕,佔地7000平方米,共分8個展區,內容介紹香港自然歷史、殖民時期至1997年香港回歸大事。歷年共錄得超過1160萬入場人次。館方2015至2016年度獲政府撥款4.66億元更新展覽,曾就展覽內容公眾諮詢,又成立專家顧問委員會。
康文署回覆本報查詢時說,參考諮詢結果後,新常設展覽考慮刪除自然歷史部分。博物館會把常設展覽劃分為兩大區,除保留現有講述香港自史前時期至二十一世紀城市發展的展覽,亦會新增專題展區,探討香港歷史不同面貌。據了解,館方計劃把現有香港歷史沿革展覽安置在第一層,第二層設為專題展區。
展覽關閉前的周末,有不少市民特地到博物館,吸引大量傳媒採訪。博物館外現人龍,館內水泄不通。其中館內的歷任港督照片,成為市民「打卡」熱點,不少人亦跟「港英米字旗」合照。
參觀者江澤民照前舉五一手勢
朱先生帶同子女到場參觀,他希望讓小孩知道,香港從前是英國殖民地,「好想入去睇睇以前系點樣寫,如果以後改咗(子女)都知道系改咗」。本周內已到訪博物館3次的馮先生表示,希望為展出的歷史資料作出記錄,「《基本法》的起草資料、六四嗰啲資料,自己都有拍低、記錄低,甚至乎港督相片我都有拍低記錄,好驚不久將來拍唔到。」
教協理事、中學歷史科老師張往接受訪問時說,假如新展覽「去殖民化」,情況令人憂慮。他認為部分珍貴香港歷史不應刪減,例如港督麥理浩的十年建屋計劃,便對社會發展大有幫助。張往承認展覽的展出方式需與時並進,現時展覽品有不少布置淪為背景,佔用地方之餘,對公眾了解歷史未必有太大幫助,希望引入新科技,讓市民與展品互動,提高他們對歷史的興趣。博物館閉館後,場內大部分人未肯離開,有人在香港回歸展覽廳、一幅掛有前中共總書記江澤民手舉「香港明天會更好」字畫的相片前做出「五一手勢」以示不滿。館方須透過廣播吁市民離開。